|
作者:(美)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
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无论我们自己如何低调,如何韬光养晦不出头,别国总不会对一个大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毫无感觉,更不会不及时调整其对华政策,尤其是美国这个当了近百年全球老大的国家。
为此,美国久负盛名的两大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和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从2005年起便在包括ACE、美国国际集团、波音、卡特彼勒、花旗、通用、高盛等大公司的资助下展开了一项名为“账簿中国项目”的研究。其研究团队的领军人物则聚集了大名鼎鼎的弗雷德·伯格斯坦(曾任基辛格助理,获“美国财政部杰出服务奖”)、傅瑞伟(美国首席中国贸易谈判代表,与乃父傅立民同为中国通)、拉迪(中国经济问题资深专家)和米切尔(曾任美国国防部长特别助理)等一批有世界影响的学者。
两大智库的研究人员进行这项研究的目的有三:一是通过公开的数据为美国政府开列一份清晰的中国“资产负债表”;二是根据这个“资产负债表”对中国的实力和存在的问题做出准确的经济分析;三是告诉美国政府应该制定什么样的对华政策。其实美国人关心的问题无一不是中国人自己关心的问题。
两个历史发展迥异,意识形态存在巨大鸿沟,经济总量和人均产值仍然有云泥之别,既不能不在某些全球问题上通力合作,同时又不能不在更多的国家利益问题上争执不休的位处太平洋两岸的大国的学者们即使关心同样的问题,也难免参辰卯酉甚至郢书燕说,但好在大家总算有许多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在这个前提下,立论时再牢记作为学者的严肃态度,说出来的话就不会离谱。令人欣喜的是,这确实是一本非常严肃地讨论问题的高水平著述。它不仅是美国政府制定全方位对华政策的依据,更能让广大中国读者有耳目一新之感。我们有句非常好的老话:兼听则明,中国读者借这本书有机会“兼听”大洋那边对我们的分析和评价,一定会从心里明白许多东西,即使我们在某些问题上与他们的判断并不一致。
那么,这本书提出了什么观点呢?它最核心的观点是中国借与全球30年的“交往”,其崛起已毋庸置疑,并向全球尤其是对美国形成了挑战,美国要接受这个现实。遏制政策是无效的,而且遏制也会损害美国的利益。而通过“交往”仅仅允许中国像尼克松总统时期那样“一定程度的参与”,同样不利于美国全球战略的实现,尤其不符合中国的诉求,因此也是做不到的。未来的中国既是美国的一个重要竞争者,同时也是一个“利益攸关者”,要在不断磨合中让中国承担起更多的国际责任。本书援引中国驻世贸组织代表说过的一句话来提醒读者:“我们知道,现在必须按你们既定的规则来玩这个游戏,但十年内我们将参与规则的制定。”与此同时,几位作者也加入了中国民主问题和未来发展的争论。本书认为“共产党在可预见的未来可能继续掌权,其部分原因就在于党正在削除华丽的文辞与所应许的政治改革的现实情况之间的差距。”但同时也建议美国“在党无法遵守它自身的承诺时”,可以“有选择性地对中国施加压力”。对中国内政,作者认为快速的经济增长造成了不少国内错位,而处理这些错位的各种努力又不可避免地鼓励着“决策的多元化”,地方政府的分权倾向和官员的腐败行为是对执政党和这个国家最严峻的挑战,由此恳切指出这两大问题如若不能妥善解决,中国的崛起不仅会大打折扣,而且很有可能断送30年改革所取得的一切成果。
面对中国经济的崛起,美国学者分析得头头是道,而至今我们还不曾一睹中国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系统研究和分析,这确实是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写出了《菊与刀》,这位女学者的分析和立论成了美国对日本政策的基石。如今,伯格斯坦等学者面对经济总量已经超越了日本的中国,写出了这本《美国智库眼中的中国崛起》,它也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美国新政府对华政策的依据,希望更多的中国人读到这本书,读懂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