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慧娴讲香港地产乱象
2011-04-28   作者:郑渝川  来源:经济参考网
 
【字号

作者:潘慧娴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香港,华人世界最富裕的区域之一,曾经最推崇“勤劳致富”的地方,却被持续飙升的楼价,弄得怨声载道。中产阶层财富流失,草根民众生计艰难。相形之下,大地产商却富者更富,富可敌国。原因何在?潘慧娴在《地产霸权》一书中,借其从事地产发展业的专业经验,试图给予解答。

  垄断的“绑架”
  香港一向被视为自由市场的典范,也是华人的骄傲。在内地政商各界,流传着各式版本的香港神话,其经济模式、治理体系、社会框架,都被说成标杆。内地城市尤其看重香港(以及新加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经验,高频率派员派团考察,甚至于将一些政策方案原封不动地复制过来,是谓“取经”。
  正因为如此,当关于香港经济与社会的负面新闻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就会使很多人难以理解。如果香港神话不假,其模式无可挑剔,何以常出现令人尴尬的呛声?
  自香港引进到内地的《地产霸权》一书,有助于内地读者更全面地认知香港模式。这本书的作者潘慧娴,曾长期任香港著名地产企业“新鸿基”创办人郭得胜的私人助理,后来转职嘉里建设,负责土地及物业的估价收购,对香港经济的重大缺陷及这种缺陷造成的政治、社会问题有较深的体会和理解。潘慧娴认为,香港经济、香港市民都被处于全方位垄断地位的大地产财团所“绑架”。“绑架”造成的后果是,竞争公平和机会平等皆成纸上谈兵,从而使得贫富悬殊日益扩大化。为了证明其观点,潘慧娴在书中列出了翔实的数据与事件叙述。
  潘慧娴认为,大地产财团之所以可以“绑架”香港,实现垄断,关键在于土地垄断。自港英时代到特别行政区时代,港府的土地政策总体上有利于大财团拿地、囤地并大幅提高房屋售价。地产商以公共事业为由,较低成本囤地,并在合适的时机转变规划用途。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小超人“李泽楷”与港府约定建设“香港硅谷”数码港,得到土地后却转手开发商住别墅。2002年,港府出台“救市九招”,以勾地表制度取代定期的公开土地拍卖,还无限期搁置兴建居屋(面向中低收入市民的保障性住房)。
  潘慧娴称这些政策表明,“救市九招”暂停土地出让,强化已囤积大批储备地的大财团的垄断地位,挤压土地储备较少的小地产商,由此,大财团无不表示欢迎。
  土地垄断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得房价畸高,由此带动住宅、商铺租金和物业费的大幅上升,这几年大批内地游资、购房团的涌入,更给香港的房价注入了强心剂。由此,港人不得不拿出收入的大部分来支付住房(租商铺)的成本,不少人根本无力承受。
  大地产财团非但掌控地产行业,还根据对土地、物业的掌控权,大幅开展跨界扩张,将控制力延伸到密切关系民生的煤气、电力、超市、巴士服务等行业。其集中程度,已然超过了美国、欧洲主要国家所界定的垄断标准,而各家财团也“充分”利用了垄断地位攫取好处。潘慧娴披露,香港的电力管制协议中明确规定垄断企业的回报率,由此抬高了电价;垄断燃气业的企业不受监管,燃气价格和利润水平均高于按成本计算的合理数值;超市寡头垄断更挤走国际连锁巨头,挤垮本地网络直销企业,固化畸形的供销二方关系。

  繁荣背后的怪异现象
  那么,大财团全方位垄断对港人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潘慧娴在书中举例指出,香港2009年人均GDP达4.3万美元,与富国瑞士相当,但其基尼指数已经高达43.4%,仅次于中非共和国的43.6%,在经济发达国家与地区中“遥遥领先”;当年,有123万港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约10万人居住在环境恶劣的笼屋。高昂的写字楼和商铺租金,还造成香港的营商成本不断攀高,严重削弱了对国际企业、资本、创业人才的吸引力。
  香港消委会、中小企业、学界部分人士曾对此大声疾呼,希望港府制定正当竞争法规,但后者始终拒绝作出正面回应。潘慧娴在书中引用了香港知名独立评论员大卫·韦伯2001年7月发表的观点,“大多数发达市场都设有全面的竞争法,具备许多较公平的机会,香港企业在海外享有这些机会,但在香港,政府对要求立法的诉求置若罔闻。香港以服务业为本,市场效率下跌,会令外国企业却步;与此同时,成本增加,跨国企业不敢在香港设立办事处,香港最终会沦为大输家。香港若真的想成为世界级城市,就必须采纳世界级的竞争规则”。 
  事实上,近几年,正是在这种非公平竞争环境影响下,香港的经济模式正在朝着空心化的方向发展,才会出现大批港人精英北上寻觅生计的怪异现象。曾有国外媒体对此评论认为,香港已成为相比中国内地城市更依赖特殊政策扶持、甚至是直接资金支持才能保持繁荣的城市。
  尽管潘慧娴的书谈的是香港问题,但这并不影响此书的重要意义,我们需要更为全面、客观地了解香港,既要学习借鉴其优势,也应打破盲目崇拜和虚妄的神化,正视加剧香港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模式原因,避免重蹈覆辙。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王迎晖:食品监管该跳出“周期律”·[思想]张健:股民不能总叼着“奶嘴”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