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突进之互联facebook
2011-03-30   作者:谌毅兵  来源:经济参考网
 
【字号

 

作者:(美)大卫.柯克帕特里克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也许你不知道facebook为何物,但如果你关注、知道美国《时代周刊》及其评选的年度人物,而facebook的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打败了维基解密的阿桑奇等众多风云人物被评为2010年度人物,你就一定有兴趣了解facebook这样一个名字了。
    《时代周刊》总编辑理查德-斯坦格尔称,扎克伯格的入选原因是,“他完成了一件此前人类从未尝试过的任务,将全球5亿人口联系在一起,并建立起社交关系。”而这就是对扎克伯格和他的facebook最简明扼要的概括和表述。
    在facebook读者讨论区中有人贴了一个问题,问的是“facebook难道比性还要流行吗?”回答者说“我访问facebook的次数比做爱多”。这就是facebook今天在互联网的影响力的体现和应证。因此,如果你想了解互联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请关注facebook,请阅读《facebook效应》,花费时间阅读本书理应会得到应有的收获。
    从大型而笨重的计算机到个人电脑(PC)的普及经历了几十年,从PC的普及到操作的简便化经历了十几年,PC从代替人工的简单工具到成为社交的工具和手段经历了几年……PC从个人(当然还包括其他使用者)的使用工具成为连接世界的主要手段乃至未来的唯一手段,以电脑为工具、互联网为载体的“虚拟”和现实结合的世界正在以迅猛且不为常人所能捕捉的速度成为生产生活的一部分,影响着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
    在一轮轮的互联网浪潮中,弄潮儿如过江之鲫,但英雄不多,王者更少。姑且不以最后的成败论英雄,能够在互联网领域创设发展理论、创新经营模式、拓展互联网功能和作用范围、把虚拟商业做大的企业着实不多。从全球看,IBM、微软、谷歌等是其中的佼佼者和代表。从中国看,百度、腾讯、华为、中兴等是中坚势力。
    互联网的大浪淘沙进程,在一波波的企业兴衰中,更为重要的是找寻企业成败背后的社会背景、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发展趋势、战略决策,以及经营者的个人能力、个性和选择。其中关键的一点是,互联网早已和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企业运作模式大相径庭。经营互联网企业需要更多的新思维、新理念、新战略和新措施。
    简要地看,互联网到今天经历了由机器代替人工、由网络代替机器、由人流代替物流的发展历程。互联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技术到产品、产品到服务、服务到社会交往的发展史。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中,IBM、微软、谷歌(或许还可以加入中国的百度、腾讯等)成为了迄今为止仍然屹立不倒的英雄。
    这是互联网的过去和现在,而未来会如何?IBM的现实是过去互联网世界的一个缩影,预示着过去模式的式微甚至终结。谷歌代表着现在,其未来仍然需要加以观察。微软介于两者之间。在不考虑其他新兴力量的情况下,微软和谷歌的未来不是取决于它们的现在,而是取决于它们对未来的把握和选择。否则,其历史的使命也许很快将终结,其商业的舞台将落幕。
    在新兴力量中,有一个企业不得不提、不得不加以重视。那就是facebook 。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哈佛大学的创业基因使然,与比尔.盖茨一样,Facebook的创收人马克.扎克伯格也是一个没有完成大学学业的哈佛学生。facebook从校园社交网站起步,在6年的时间里,截止到2010年7月22日,全球的活跃用户超过了5亿大关。在用户数量突飞猛进的同时,facebook的市场估值也在猛增。预计公司2010年的营收达到14亿美元,在私人公司的在线交易市场的估计已达到240亿美元。如果按其计划的2012年上市,其股票市值将极有可能成就又一个互联网的巨头。
    谈论facebook的成就很简单。但找寻、挖掘、发现和总结它的成功经验却很难。正如微软超越IBM、谷歌超越微软,超越的表面是数字----公司的资产市值、销售额、利润、股东的财富等,但更为实质和关键的是数字背后的商业理念、商业模式、发展路径和经营战略等。《facebook效应》一书给予了我们很好的解答。也许《facebook效应》不能真正给出答案,但起码提供了解读和思考facebook的方向、轨道和路径。
    从大的范畴看,商业世界从来不缺乏天才和奇才。而产生、成就天才和奇才,需要鼓励创新、支持创造的社会环境,美国就是具备这种条件的国家之一。美国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完善,包括风险投资、股票市场、营商环境等完善配套,使得商业人才能够最大化地把新创意、新技术、新产品、新理念、新模式,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本,以市场化途径实现其商业目的。
    成功可以模仿。成功的模式虽难以复制,但只要具备了创新的元素,具备足够的创业环境,成功仍然可期,这是很多互联网企业成功得到的基本经验。有了完善市场环境的支持,任何企业都可能成为微软、谷歌,因而有facebook的成功也就毫不奇怪了。
    《facebook效应》的附标题是The Inside Story of the Company That Is Connecting the World,大意是联系世界的那个公司的背后故事,或者习惯说的“秘密”。很明显,所谓的秘密也许我们无法全部知晓。但从facebook的发展历程、创始者的故事、公开的资料、公司管理者和员工的访谈,我们还是能够找到其中的奥妙,得到很多的启示。
    启示一,商业世界乃至整个世界已经进入“人流”的时代。
    掌握了人流,就掌握了商业机会。控制了人流,就控制了商业的通道,就能实现商业的目标。人流的实质是以人为主体、主导的物流,以及人的需求多元化和虚拟化。也就是说,商业世界早已超越于物质化的时代,只有了解人的需求、人的需求变化,才能把握物流,把握商业的真谛,实现商业的价值。而人流及其需求本身,也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物质概念,扩展为更多的“社会”元素,如服务、情感、社交等以物质来衡量的属于“虚拟”的领域。而这恰恰是facebook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与微软比较,facebook的技术开发团队不够强大,但能够利用好现有的技术手段,组织起有效的团队,以及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与谷歌相比,谷歌抓住物流和信息流(严格来讲,信息也属于物质的范畴,信息流属于物质流),以提供方便、快捷、低廉(甚至免费)的物流赢得市场。而facebook超越物流,紧紧抓住人流及其多元化的商品和社会化需求,取得了更为快速的发展。因此,facebook其实代表、预示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潮流,预示着互联网世界乃至全世界新形态的出现。同时,也预示着新的创富机会,以及旧模式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启示二,开放的互联网世界其实更需要保秘。
    正如微软曾经受到要求公开源代码而让社会共享一样,微软的成功原因之一是知识产权得到足够的保护和微软成功的保密措施。Facebook也同样在保护企业秘密方面做足了功课。保密一方面是遵守法律、保护用户权益的必然举措,是获得、赢得用户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是持续保持企业竞争力的不二选择。
    在与谷歌的比较中,两个公司的理念和做法截然不同。而这些不同影响乃至决定着各自的发展和未来的命运。谷歌开始考虑、运作新的模式和产品其实就是谷歌需要或者正在变革的证明之一。
    对两者的差别,扎克伯格说得很坦率。他指出,谷歌主要取得和追踪已有信息,取得网络上的资料放入他们的系统,追踪用户的上网记录,建立一套用户的兴趣档案,并对外开放信息,以此获得、维持、扩大其用户数量。而facebook则在让人们分享信息的同时,“仍然有另外一大部分不可以对所有人开放”。
    重要的是,由于经营理念和模式的不同,在谷歌开放信息的同时,facebook的信息不对谷歌开放,而这刚好是谷歌的软肋所在。“在facebook上发生的事情只存在于它的数万台服务器中。它们几乎构成了第二个互联网。任何想要读取(facebook)数据的人只能通过facebook。”这夜成为了谷歌的一个巨大盲点。
    因此,在不对称的信息交流中,facebook的优势日渐突出,用户数量不断增加,其市场价值也就在迅猛增长。
    其三,“分享”是成功源源不绝的基因。
    社交网站虽然是一个个人隐私和权利需要得到足够保护的平台,但在保护的前提下,分享才是网站的实质和目标,才能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分享意味着参与者的平等、互助和付出。虽然付出在大部分情形下不是经济或金钱,信息的提供是主要的内容和形式之一,但一样对企业和网站提出了挑战。搭建起这样的平台就是经营者理念、能力和水平的体现。
    分享信息尤其是分享情感,其实质是用户体验。也就是说,facebook以满足用户的体验愿望来打造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因此,从facebook网站的内容来讲,“让网站有趣比让它赚钱更重要”。因为要创造“有趣”, 产品得到开发,用户体验得到尊重,用户心理需求得以满足。因为有趣,用户回头率增加。因为有趣,用户成为活广告,facebook广为人知,扩散效应递增。
    “有趣”的实质和结果是“分享”。用户在有趣的网络交往中分享到现实世界所不能得到的心理体验、快感、乐趣、知识和经验。从这个角度和实际的效果看,“有趣”定位带来的“分享”成为了facebook成功的基本元素。能否保持“有趣”的本色,扩大“有趣”的范畴,增加“有趣”的元素、内容、形式,是决定“分享”多少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分享带来体验成就的根本。而从facebook的未来看,保持、增加“有趣”和“分享”的产品形式和特征是企业发展的一个方面。
    当然,Facebook的成功还源于创业者个人超前的意识和理念,个人的个性和人格魅力,创业者过人的能力和胆识,企业优秀的经营理念和模式,吸引人才的企业发展前景,优秀的企业团队,等等。所有这些,其实都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
    把眼光往前,互联网世界的精彩绝对不会只属于facebook,更多的互联网企业还会和微软、谷歌以及facebook一样狂飙突进。要在互联网世界继续发展、生存,和任何企业一样,facebook要不被后来者模仿、不被超越,除了保持企业产品的特色之外,更需要在急剧变化的市场中创新、变革,否则,很可能在一夜之间被市场所淘汰。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英国“世界读书夜”赠出百万本图书 2011-03-07
· 台湾上班族去年人均读书10.6本 2011-02-16
· “农民读书月”活动在全国陆续展开 2011-01-28
· 郑州首家“读书银行”开张 2011-01-28
· 2011年上半年推荐阅读书目确定 2011-01-24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皮海洲:支持李荣融炒炒股·[思想]叶建平:促进消费的前提是改善民生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