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个银行家:下一次金融危机的真实图景》实质上是一部金融史,从2009年奥巴马总统会晤全美13家最大金融机构的首席执行官,共商后危机时代金融发展的大计作为引子,该书叙述了美国金融体制的演进过程,华尔街的发展史,分析了一直以来存在的美国民主主义与金融巨头们之间的冲突。该书主要用意在于控诉美国金融寡头绑架了政府及民众。
作者提出的担忧是,华尔街对美国政府相关政策的控制下,我们的未来岌岌可危。
《13个银行家》让我们相信华尔街银行在近30年的发展中成为了新一代的美国寡头,它们是2008年全球危机的制造者,又成为这次危机的受益者。该书旨在勾勒出金融体系如何被大型银行所胁迫的发展历程,还原2008年发端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历史背景。
金融权力大集中
早在1913年,大律师路易斯·布兰代斯发表了《美国的金融寡头》一文,他在文中直言不讳地表明自己强烈支持限制银行,控诉实力雄厚的投资银行利用经手的客户存款与其他资金掌控大型公司、增加这些公司的利益。他得出的结论是:投资银行家是美国金融寡头的主导因素。
再往前追溯,追溯到美国建国之初汉密尔顿和杰斐逊之间有关金融认识的分歧。杰斐逊是《独立宣言》的主要撰稿人,在华盛顿任总统期间担任美国国务卿,后来成为美国的第三任总统。杰斐逊对于大型金融机构的担心主要在于权力问题。杰斐逊认为,银行的关键经济职能,调节金融交易、创造信贷且管理信贷的提供,将会给银行带来经济和政治权力。
这些担心与警告在最近30年演变成了现实。
20世纪80年代,面对宏观经济的变化以及放松管制的浪潮,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逐渐消失,此后,金融部门不断拓展新业务,合并浪潮一波接一波,这样的转变改变了整个行业的性质。金融部门比起过去越发强大,越发赢利,也越发复杂。
以摩根大通为例。如果说2007-2009年的金融危机产生了华尔街之王的话,那么最有可能的就是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了,摩根大通是这场金融危机“最后的胜者”。
摩根大通就是在不断兼并过程中越来越大,越来越强。摩根大通是1991年以来美国化学银行、汉华银行、美国大通银行、J·P·摩根银行、第一银行以及芝加哥第一国民银行等众多银行与公司合并的产物,2008年又低价收购了贝尔斯登与华盛顿互惠。
数据显示,2008年的银行淘汰赛使得大型银行越发强大:美国银行收购了国家金融服务公司与美林,其资产由2007年年底的1.7万亿美元飙升到2009年9月的2.3万亿美元。摩根大通收购了贝尔斯登和华盛顿互惠,资产由1.6万亿上升到2万亿美元。富国银行由6000亿美元上升到1.2万亿美元……
由于经济权力强大,华尔街银行这个团体获得了政治权力,并且利用政治权力为自己谋利。斯隆商学院教授西蒙·约翰逊总结了30多年来美国银行业不断壮大的逻辑:大型银行使用政治权力来保护自己的赚钱机器,不让政府进行干预;而当这些赚钱机器出错时,它们又利用自身的重要性迫使政府救助它们。
3种武器与2大问题
华尔街如何获得如此特殊权力,从而聚敛巨额财富的?
西蒙·约翰逊教授总结了华尔街的三种重磅武器,第一种武器是金钱,通过竞选捐款;第二种武器是人力资本,华尔街“老兵”转战到华盛顿,制定政府政策,塑造新一代公务员,比如罗伯特·鲁宾,亨利·保尔森都由高盛公司首席执行官转任财政部长。第三种武器就是文化资本,广泛宣传“庞大、复杂的金融部门对美国有利”这个观点,使其为人们所接受。
华尔街巨大的宣传攻势及赚大钱的带动效应让银行业成为美国梦的最新篇章,许多美国人相信通过努力从事金融工作、开发新产品,就能创造巨额财富,改善个人的生活。
但是,作者认为,华尔街的体系必须改变,因为正是这个体系导致了金融与经济危机,导致了数百万民众失业,导致了数万亿美元的国债。
要进行有效的改革,必须处理两个基本问题。正是这两个基本问题造成了金融危机,如果没有改变,还会引起下一次危机。第一个问题就是毫无节制的借贷;第二个问题就是金融机构过大,过于重要,因此一旦泡沫破灭,政府必须进行救助以阻止经济灾难。不允许金融机构“太大而不能倒闭”,解决方案显而易见:拆分那些已经过大的机构。
最后,还有两个问题值得读者思考。其一,大有大的难处一直是大型企业掌门人的口头语,大型金融企业是否真的能那么肆无忌惮,横冲无阻?其二,美国国会选择了救助大银行,肯定华尔街的支柱作用,如果非要肢解大银行,外部的动力来自何方?它会是更大的危机,还是一场政治革命。正如同此后的调查一样,超过70%的美国民众认为金融危机后的华尔街依旧保持原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