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中国会遭遇粮食危机吗?
2011-03-22   作者:徐滇庆 李昕  来源:经济参考网
 
【字号
  自然灾害对一个或几个地区的粮食产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可对于中国这样大的经济体而言,不同地区的丰收和歉收相互抵消,缓和了自然灾害的冲击。
    中国会不会遭遇粮食危机?
  任何时候都要有危机意识。
  严格来说,粮食危机都是短期的。如果居民长期半饥不饱,通常人们称之为贫穷,并不是粮食危机。要摆脱贫穷只有依靠当地民众,在正确的方针指引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养活自己。地球上有些地方不适合人类居住,例如,撒哈拉大沙漠,没有水源,人迹罕至,根本无所谓粮食危机。如果由于自然环境变迁,水源枯竭,不再适合人类居住,其结果必定是整体搬迁。例如,罗布泊里的古楼兰国就彻底消失了。当前特别要注意保护环境,防范生态危机。千万不要重蹈楼兰覆辙。不过,这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粮食危机。如果某地老百姓一向活得好好的,突然口粮越来越少,甚至没饭吃了,这才叫粮食危机。 
  导致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政治动乱、自然灾害和反市场的经济制度。
  199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撒哈拉以南的14个非洲国家面临粮食紧急状态,其中有10个国家是由于内战而导致经济崩溃,4个国家是由于遭受自然灾害而导致粮食减产。
  美国国际开发署国外救灾局认为有23个国家面临复杂的人道主义紧急状态,急需外部援助,其中有19个国家出现粮食危机。在这些国家中有17个国家是由于内战而导致大规模饥荒。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2007年有34个国家始终存在着粮食短缺,处于粮食紧急状态。其中有26个位于非洲。肯尼亚、坦桑尼亚、亚美尼亚等国遭遇严重的旱灾、水灾。许多国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内乱。无休止的征战和部族冲突使得农业凋零败落,民不聊生。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调查,世界各国援助非洲的粮食有相当一部分被当地腐败的官员侵吞,或者被军阀扣留,充做军粮。
  非洲人均耕地面积几乎比中国多一倍,许多国家的自然条件相当好,完全有可能自给自足,出现粮食短缺主要是政治动乱和制度原因。中国在1960年前后遭遇严重的粮食危机,如今,人均耕地面积比当年还少,可是不仅实现了粮食自给还有能力援助外国。从2006年起,中国不再接受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无偿粮食援助,并且逐步成为重要的粮食援助捐赠国,说到底就是在经济改革中改变、完善了农村的制度,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们可以给非洲送去粮食,却对那里的内战无能为力。解决非洲缺粮问题的核心在于稳定环境、制度创新,依靠非洲人民自己的力量摆脱贫穷。 
  不能看到非洲一些国家发生粮荒就断言中国也有发生粮荒的可能。提高警惕是正确的,但是绝对不要杞人忧天。盲目乐观是错误的,可是,如果对粮食危机估计过头,很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和战略失误。
  究竟天灾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威胁有多大?
  天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暴雨、洪水或极度干旱,很可能导致农作物剧烈减产甚至颗粒无收。一想到“三年饥荒”,人们对于自然灾害谈虎色变。有必要剥丝抽茧,详细剖析一下自然灾害的冲击强度,破除人们对自然灾害的盲目恐惧。
  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每年都会发生一些自然灾害,不可能年年、处处都风调雨顺。旱灾和洪涝灾是两种主要的天灾。根据《中国灾荒史》记载,从公元前206年到1936年的2141年之间,中国发生各种自然灾害5150次,其中旱灾1035次,水灾1037次,平均约每两年就闹一次较大的水旱灾害。应当说,遭灾是常态,连续几年没有天灾反倒有点奇怪。不过,无论是水灾还是旱灾都发生在一定的区域内,不可能到处都发生水灾或旱灾。历史数据表明,把水灾和旱灾加在一起,中国历年发生自然灾害的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2%~22%。显而易见,自然灾害对小国的威胁更为严重,而大国的自我调整能力更强。
  毫无疑问,自然灾害对一个或几个地区的粮食产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可对于中国这样大的经济体而言,不同地区的丰收和歉收相互抵消,缓和了自然灾害的冲击。只要粮食调度得当,以丰补歉,不会对全国的粮食供应产生很大的冲击。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英国“世界读书夜”赠出百万本图书 2011-03-07
· 台湾上班族去年人均读书10.6本 2011-02-16
· “农民读书月”活动在全国陆续展开 2011-01-28
· 郑州首家“读书银行”开张 2011-01-28
· 2011年上半年推荐阅读书目确定 2011-01-24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皮海洲:支持李荣融炒炒股·[思想]叶建平:促进消费的前提是改善民生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