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徐滇庆 李昕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应徐滇庆教授的邀请,我很高兴为他的新作《中国不怕
徐滇庆论汇率、贸易战与粮食安全》写上几句话。
粮食安全不仅是保障人民生活的必需,也是保障国家独立、稳定的重要条件。在吸取和总结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经验、教训之后,我们在粮食安全问题上特别谨慎小心。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相当成功地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近年来,农产品市场非常繁荣,供给充足。在2008年全球粮食价格大幅度波动的情况下,我国粮食市场依然保持价格稳定。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人不仅能够养活自己,而且能够活得很好。所谓“中国崩溃论”是毫无根据的。
我在几十年经济研究中深切地体会到,在研究经济发展政策的时候,要特别防止一个倾向掩盖另外一个倾向。在粮食问题上强调自力更生、基本实现自给自足是正确的,但是这并不排斥打开国门,通过国际贸易,互通有无,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因此,有必要认真研究一下,目前农业生产结构是否已经达到了最优状态,是否还可以通过制度创新,在土地、劳动力和资金之间实现最优配置。众所周知,在国家之间,土地和劳动力资源都不可能自由流动,可是,通过粮食贸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外国闲置的土地资源。我国人多地少,而有些国家地多人少,有大量闲置的土地资源。如果进口一些粮食和饲料,就能够将我们的一些土地资源从生产低效益的粮食作物转变为生产需要较多劳动力、附加值较高的经济作物,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如果能让一部分土地得到休耕轮作,还可以缓解我国土地资源、水资源的紧张状态,保护生态环境。
序言有些人担心,一旦打开国门,假若外方撕毁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进口合同,就有可能使我国农产品市场受到冲击。显然,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个量的概念。如果在农产品供给上过度依赖外国,难免会受人制约,陷入被动。如果进口的农产品被控制在一定程度内,我们完全可以持有主动权,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国土利用,无疑可以借助国际市场的有利条件。但对于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粮食安全则不能依靠国际市场来保障,需要由国家政策、计划对市场进行必要的调控。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了解除人们的顾虑,有必要认真研究一下历史上贸易战的案例,特别是涉及农业制裁的案例,从中找出规律,作为政策、计划调控的依据,从而采取有力措施保证我们在贸易中始终处于主动态势。徐滇庆教授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贸易战案例和具体的数据,能帮助我们掌握贸易战的一般规律,做到有备无患。就像驾船一样,只要熟悉水性,就能够驾驭水流,提高运输效率。既不要盲目冒险也不必望而生畏。在学术研究上就要大胆探索,广开思路,敢于创新,与时俱进。
我认识徐滇庆教授已经很多年了。他在海外执教多年,非常热爱祖国,曾经在税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和金融改革等方面提出过许多很好的建议。他每年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在国内,还有一半的时间在北美和世界各地工作、研究。这种状态给他提供了比较独特的观察问题的角度。我在十年前访问加拿大的时候,曾经和徐滇庆教授一起讨论过农业问题。他经过考察后提出的中国粮食储存体制改革的建议,得到了领导层的首肯。在本书中他总结了历史上各次贸易战的案例,提出了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农业合作的政策建议,其中有许多观点值得有关方面认真推敲、思考。
本书中还有许多新的观点值得关注。例如作者指出中国不缺粮,由于粮食库存过高,造成了一些损耗和浪费。他建议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适度降低粮食库存。这些观点都很值得重视和研究。为此,我非常乐意向大家推荐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