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日,“股神”巴菲特遭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传讯,巴菲特大神被请下了神坛。众说纷纭,巴菲特是“股神”还是“超级骗子”?巴菲特到底有没有“操纵”股票评级机构?
随着美国国会的调查,关于巴菲特的疑问也越来越多,笼罩在“股神”头上的光环渐渐有了阴影。
《巴菲特阴谋:股神为什么这么神》的作者余治国,将为您解密巴菲特更多的面纱。
余治国,独立经济学者,原某大学老师,香港财经学院客座教授,香港管理科学研究院、上海盛世愿景管理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北京龙芯智见公司董事,几年来共出版了《中国民营企业批判》、《转型力》和《生活中的博弈论》,并为几十家媒体撰写过财经评论文章。
访谈实录:
问:在很多人眼里巴菲特是个神,看了您的《巴菲特阴谋》以后,觉得有种被欺骗的痛,请问余老师您是怎么样发现这个骗局而去追踪的呢?
余治国:我本人对人物传记的写作没有什么兴趣,也不太关注所谓的热点人物,因此过去对巴菲特生平并无特别的了解,写《巴菲特阴谋》非常偶然。去年和一位留美同学聚会时,才开始关注这一问题。这位同学任职的公司是以色列在美国的投资公司,可以动用的资金有数百亿美元,仅在中国某新兴行业的投资预算就达到50亿美元。他曾谈到,国内某行业排行榜都有作假成分,该行业的很多企业赞助媒体巨额资金,以防止大量负面新闻的蔓延。而国内很多行业中的骨干都是那么几所所谓名校毕业的校友、同学所把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人脉关系网。考虑到这样一些因素,新闻媒体所宣传所打造的某些企业某些所谓企业家的光辉形象并非事实。而美国亦然。美国在国内最为著名的三大正面的财经人物,分别是格林斯潘、比尔·盖茨和巴菲特。那么,打蛇就要打七寸。反面评价格林斯潘的图书文章已经很多,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则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比尔·盖茨所从事的实业无非就两个字,垄断。而巴菲特的操纵手法更为丰富,更加吸引人。在华尔街从业15年之久的CCTV央视“华尔街”节目顾问、《金融让谁富有》作者的陈思进先生又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尤其是关于巴菲特与犹太财团之间关系的资料,更让我相信巴菲特决不是媒体所宣传得那样正面的形象。这就是写《巴菲特阴谋》的缘起。
于是,我开始阅读市面上所有的巴菲特传记,了解其生平。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巴菲特的操作手法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让我感到诧异的是,巴菲特所做的事情完全是黑箱操作的资本运作,甚至都不是在我们平常所谓的一级市场上的资本运作,更不是普通股民的二级市场之炒股。无论在美国或中国,资本运作不是普通人所做的事情,需要有相当深厚的人脉关系与背景。换而言之,什么是资本,资本不仅是资产、钱或货币,政治权力、人脉关系也是一种资本。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将巴菲特视为炒股之神。有人讲,《红楼梦》的研究养活了一大批人,其实所谓巴菲特炒股或管理技巧的炒作也养活了一大批人。我只能推断很多中国股民在股市亏惨了,需要找到一个正面的金融人物或其他什么事物来安慰自己受伤的心灵,巴菲特恰好起到了这么一个作用。我写这本书对于这些人来说,其实是非常残酷的。将虚构的一个梦击碎。当然,很多人不会承认这一点,他们仍然将巴菲特当神一样看待。而出版社与一些作者所做的关于巴菲特炒股技巧乃至于巴菲特如何教育子女的书更加好卖,图书也是一种商品,需要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是因为中国人是一个世俗而务实的民族,没有实际用处的东西不会感兴趣。此外,中国从几十年前学习苏联老大哥转变到全盘学习美国,从苏联的月亮全世界最圆变成了美国的月亮全世界最圆。这种极端心理的作祟,让中国人对美国大神巴菲特的崇拜更包含了对美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一种崇拜。其实,这种心理只有在依附性的殖民地国家与地区才会出现,比如97之前的香港,现在的新加坡,熟练的英语是高等华人的象征。因此,《巴菲特阴谋》这本书不是简单的传记,也谈到了我对一些国际政治、经济与文化变迁的大背景的理解。
问:当美国筑建政商两栖的财经家族来提高软实力的时候,您确认在中国这个模式可以复制吗?为什么呢?
余治国:短期来看,中国完全不可能复制。我从去年9月份开始在写一本新书,最早大约在今年8、9月份可以出版,这本书仅参考书目就有200多本,有些参考资料是罕见的稀缺资料。这本书主要谈的是1700年至今的金融与国际关系史,当然书名肯定不会用“史”这个字。现在每年出版的财经图书太多,鱼龙混杂,有些时候不得不用一些浮夸甚至耸人听闻的书名来吸引眼球。在这本书中,我就谈到了国际金融格局及其变迁的历史。从历史上看来,国际经济与金融体系有这么几个特点。首先,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各个国家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早期的荷兰,到英国,再到两次世界大战时的美国都是如此。大英帝国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伦敦是全球金融中心,巴黎、纽约、波士顿与阿姆斯特丹等地是次中心。其他国家与地区无非是附庸。在这个时代,欧洲诞生了一批超级金融家。拿到现在来说,他们在当时的地位应该比现在的巴菲特还要高得多。而美国在实体经济上超过英国是在19世纪末期,夺取金融主导权却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花了5、60年的时间,即便如此,一直到1950年代,英美在金融主导权上的分量不过是四六开,一直到1960年代之后,英国才完全成为美国的小弟。其次,所谓的软力量需要硬力量的支持。要想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需要强大的科技、政治与军事实力。即便在科技上领先了,也并不一定就能获得金融主导权。两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在科技上占有极大的分量,但经历了两场世界大战都无法获取金融主导权。现在的中国在硬力量上无法与美国抗衡,差得太远了。软力量自然也崛起不了。这就好比,一个资产上百亿的成功人士站在镜头前宣讲自己的理念与一个穷困潦倒的穿着老解放衣的贫民站在镜头前宣讲自己理念的区别。即便成功人士说的都是忽悠,穷人说的是真理,作为观众,你相信谁呢?这种让大众信服、崇拜乃至于模仿的力量就是软力量。因此,现阶段的中国乃至于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中国不可能复制这种模式。更何况中国的本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侵蚀下正节节败退,谈何软力量?
问:在中美民间流传着“犹太人被称为美国的钱袋,中国人被认为是美国的智慧”。那么,从国内金融企业的发展的商业模式,国内的金融企业还有什么样的机会呢?
余治国:下面我们谈正题。华尔街的金融家分为两个派别,一个是犹太财团,一个是WASP财团。比如高盛就是是犹太血统,而摩根则是WASP血统。巴菲特则兼有这两派的金融血统。从目前来看,犹太财团在华尔街的势力超过了WASP。可以讲,犹太人是美国的钱袋。但是,美国的智慧并不仅仅装在中国人的头脑中。英美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俄罗斯人(比如俄国人的数学、航天、石化等,学习航天、火箭、石油化工专业的不懂俄文是一大缺陷)、法国人、印度人,当然包括我们华人都是美国智慧的来源。应该讲,美国人以WASP为核心集中了全世界的智慧,其中华人所贡献的比例也不低。“读史可以明智”,很多事情历史上都有相似的过程。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国经济与金融的发展应多借鉴历史上英美法德甚至于巴西、韩国与日本等国的经验。从微观的角度看,国内的金融企业应根据不同的层次与目标,掌握好我国经济发展可能的趋势,毕竟金融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看看与哪些国家的哪些历史时期比较相似,是20世纪初的美国,还是20世纪70年代的巴西,或者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当时美国各种层面的金融企业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巴西有没有什么金融企业在不同的发展过程中崛起了?日本的金融企业又是如何存活下来的?我个人认为,面对二级市场的金融企业发展的机会较少。此外,当年美国的金融家与金融企业,甚至包括像摩根这样的人都是从英国伦敦城学习到宝贵的经验的。当然,英美之间“特殊的国与国之关系”决定了我们的金融企业不能照搬美国当年的经验。但是,现在的全球金融是一体化的,中国的金融企业如果仅仅只看着国内的竞争对手,而没有注意到国际金融大鳄的动向,结果可能会很失败。如果能够在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美国站稳脚跟,和国际豺狼共舞,那就表明,在国内一定会站稳脚跟。
问:巴菲特永远也不会放弃具有话语权的工具——媒体和媒介,比如华尔街邮报,那么,巴菲特的发展是不是跟话语权的工具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内这样的财经界媒体谁可以引导中国的股市?
余治国:巴菲特这种层面的人物已经不仅仅是放弃或控制话语权的问题了。他的财富与地位就决定了他必然掌握话语权。而且巴菲特的崛起过程与媒体话语权的掌控之间的关系并不太密切。只是巴菲特神话的过程与巴菲特所代表的美国金融势力对话语权的掌握有关。换句话讲,即便巴菲特不有意操纵媒体,媒体也会为他所用。就像前面打的比方,一个成功人士与一个穷人,即便这个成功人士没有刻意地去掌握媒体话语权,一般来说,媒体也是偏向于这个成功人士的。国内的财经媒体还没有哪一家达到可以引导中国股市的水平。这里面是一个公信力与操纵舆论的技巧问题。美国人对舆论的操纵已经有接近一百年的历史了,新闻系专业的人士一定都知道英美两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新闻战,就是如何通过一定技巧丑化德国人,操纵大众舆论,引发群众敌视德国的好战情绪。这个宣传技巧后来还专门出了一本书,是新闻学的奠基之作,也是国外记者的经典必读之书。中国媒体在这方面的差距还比较大。
问:巴菲特在中国赚了大把的银子,而很多企业也乐于他的投资,对于这个问题您是怎么看的呢?您认为国内的企业有规避这样的风险策略是什么呢?
余治国:您指的是中石油、比亚迪。我在书中也提到了,有兴趣可以读读我在书中是怎么分析这个问题的。关于比亚迪这家企业的经营更像是一种商人在做生意的感觉,精于营销,但却没有企业家精神。我个人认为,这家企业在汽车行业的前景不如奇瑞的扎实与吉利的朴实。今年的销量急剧下滑就能看出来这一点了。商人的思维方式是吸引眼球,追求短期销量,既没有战略上的长期规划也没有战术上的执行力。比亚迪乐于巴菲特的投资,无非是吸引眼球。而巴菲特对比亚迪的投资并非看中汽车,也非电池,而是在新能源上的一种长期的战略考量。国内的企业要规避风险,要多学习我们中华的传统智慧。中国古人从狭小的黄河上游扩张到如此广大的领土,占据了整个东亚地区最肥沃最宜居的土地,这没有天大的智慧是不可能的事情。我推荐中国古代法家典籍《管子》,这本书里面蕴含了丰富的智慧。简而言之,读读这本书就是学习一下作为一个弱者如何去和强者博弈,而作为一个强者又如何去征服弱者。我们过去往往都是谈双赢互利,但却忘了互利的基础是实力相当。实力相当的话,对方才不愿玉石俱焚,转而寻求合作。但实力差距太大,对方一定会把你吃掉,或利用你,哪来的互利呢?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西方文化的本性是侵略性的、扩张性的,不像我们中国,宋代以来就是内敛性的、收缩性的、外软内强的。
问:金融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准,而且记者认为在未来的几年中国内将有数千家的企业上市,那么,对于国内的金融企业会出现类似于巴菲特的团队吗?您认为巴菲特团队的打造核心的价值在于那些方面?
余治国:金融业发达是一种现象,是一个结果,并非是原因。科技发达、创新不断、基础工业扎实等等才是一个国家金融业发达的基础。缺少了这个基础,金融业表面的发达只会是形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巴黎第八大学一位经济学教授写了一篇长达35页的论文,就得出了一个结果:这几十年来,社会平均利润率在不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各国之间就会形成一个并非互利的类似零和博弈的局面。就我个人观点,目前来看,像巴菲特这样的团队决不可能在中国出现。只有到了中国接过美国国际金融主导权的那一天,中国的巴菲特才有可能诞生。这一天目前在我看来还遥遥无期。但是,巴菲特的操作手法可以作为参考。就像读过《巴菲特阴谋》的某些读者讲的,美国像巴菲特那样出身的人成千上万,但只有巴菲特一个人成为首富了。不过仍然要强调的是,他的手法只能参考,无法照搬。因为在弱肉强食的国际金融体系中,我们与巴菲特根本不在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