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低碳到零碳,这日子怎么过?
2011-02-10   作者:郑渝川  来源:经济参考网
 
【字号

作者:(美)科林?比万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美国人、欧洲人,以及中国、日本、印度等国的人们,都曾有过无视环境和资源警告的漫长时刻。最常见的反应是漠不关心、不加理睬,而深具讽刺意味的态度则来自于具备经济学知识、科技和社会常识的一些人。后者们会千方百计举出过去的很多例子,包括几百年来不同时期的科学家对科学探索、技术应用所下的悲观断论(这些断论随后被陆续证明是非常荒谬的),以此来告慰自己和他人,所有危机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找到符合技术和生活成本要求的解决方式。
  好了,时过境迁,环境和资源危机被证明不是危言耸听,也不仅仅是理论说法,而确切的通过各式各样的渠道影响到了人们,成为了共识。就连生性最为乐观的美国人,也渐渐将环保节能主题抬升到类似政治正确的观念高度。
  可持续、绿金、低碳,当然不能光说不做。事实上,这些主题这几年来在各国,都得到了政界、企业界、投资界、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响应(虽然有程度差异)。但从响应的结果,以及由此推导的预期成果来看,基于固有生产、生活方式前提下的些许改进和调整,不会对造成和加剧危机的原因带来多大触动。更不免让人沮丧的是,“环保把戏”、“低碳秀”已经多为达人和商家合谋上演,旨在博取更多的外界注意、点击和购买,噱头不断翻新,不断引导和挑逗粉丝关注,却在闹腾与折腾中忘却了本来的目的。
  严格意义上讲,美国人科林·比万一家的“无公害”、“零碳”实验项目,也是个“环保把戏”——在这个实验项目中,要求参与者不能制造垃圾、不能使用电梯和所有公共交通工具(改为爬楼梯、步行或自行车骑行出行)、不购买带外包装的产品、不用任何塑料袋,所有膳食在家庭解决且采用本地出产的食材,家庭生活中不用电(当然就不可能用所有的家用电器了),不看报纸,上洗手间不用厕纸……
  这是一种境界啊?你恐怕已经猜到了,该实验结束后,参与者又迅速转回到实验前的状态。你可能还会猜测,实验者是不是住在什么深山老林里(所以压根就没有许多现代交通工具、家用电器等可使用),又或者,这只是其每周抽出一天、为了不足为外人道的减肥目的而设计出的光明正大理由?
  科林·比万是个时常迸发出奇思妙想的新锐作家,他妻子米歇尔出身于富人家庭、在参加实验前热衷于购物和收看电视选秀节目,两人育有一个18个月大的小女孩伊莎贝拉,家里还养了一条小狗弗兰基。他们一家居住在纽约市区,“无公害”实验整整进行了一年。
  实验分阶段开展,首先是不制造垃圾,这对于科林·比万一家来说是非常艰难的。美国人家庭的垃圾“产量”非常可观,大量的塑料和发泡塑料一次性用品、碎纸、废弃容器、剩菜剩饭,这一家子还会面对伊莎贝拉小朋友换下来的脏尿片。不制造垃圾,也就意味着,要停止前述废弃物关联的消费,或找出可循环使用的替代品。
  科林·比万和妻子米歇尔首先决定改变叫快餐外卖的进食方式,自己动手烹饪食物,并给伊莎贝拉改用老式尿布。在外出购置食物时,不仅改用环保袋,而且连装盛散装食品原先用的塑料保鲜袋也停了,科林·比万带着一堆瓶瓶罐罐径自去超市。
  事非经过不知难,实践证明,伊莎贝拉对老式尿布等“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是确保实验推进的积极因素,而她那由美式消费主义培育出来的中产阶级爸妈就没那么容易安心、顺心迎接这一切的变化。科林·比万一家在显著降低生活质量情况下,苦苦煎熬,勉强达到了不制造垃圾的目标,并由此持续了一年。
  接下来,这一家子一一探索实现了零碳排放出行、消费本地出产食品、全断电生活,并力图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和缝隙都消除工业化、碳排放的痕迹。包括从1岁半长到2岁半的小女孩伊莎贝拉,全家人都逐渐从“无公害”实验中找到了乐趣,这种乐趣也就是一个多世纪|(现当代)以前美国社会家庭生活中可以为人们所显著感知的乐趣;而科林·比万的朋友们、为其一家提供食品等供应服务的商家,也纷纷转变了态度:从惊讶、嘲弄转为钦佩、赞赏、出谋划策。
  支撑科林·比万、米歇尔夫妻完成项目的动力,实则仍源于对环境和资源危机严重性的认识。他俩认识到,危机造成的污染和破坏链条在多层传递后最终会返回到人身上,如科林·比万所说“我们每个人身体里都累积了上百种50年前没人听说过的工业化学品。不少化学品都来自我们垃圾袋里那些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产和使用过程”。美式工厂化农场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也让他们不寒而栗。
  这些认识并不新奇,甚至可以说是当代人居家生活所必然具备的常识(以中国人为甚),绝大部分人都会说“危险又怎么办?你还能不吃不喝(掺有污染物或化学品的食品)吗”。 科林·比万一家为期一年的“无公害”、“零碳”实验项目,就目前而言当然不具备广泛推开的可能性,但仍具有非常宝贵的探索意义,证明了环保节能完全可以突破现有模式和限度;停止许多构建于高耗能高排放的工作、生活、享乐方式而改用低碳甚至零碳方式,同样可以取得幸福和快乐。
  “无公害”“零碳”实验还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当前各界应对危机的方案和思路,并不能承担起规避和逆转的作用。在不改变人们生活质量、生产效率的前提下,通过新技术、替代产品减少污染和碳排放,是许多商界和政界人士深信不疑的拯救方法;在科林·比万看来,局部性的新技术探索和应用,仍未涉及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没有根本性变化,实质上只是将新能源、新产品替代传统能源和产品源源不断的让人们浪费。
  科林·比万深有感触的说,“如果我们单单依靠技术,那么,我们会错失在这场危机中找到改进生活方式的巨大机遇。要是我们开发电动汽车,还会继续陷在交通堵塞里。要是我们继续建设郊区,还是会孤寂而隔离。如果我们将改良手机放在第一位,那么,我们中最优秀的人才仍然顾不上解决数十亿人喝不上干净饮用水的问题……倘若我们利用技术重建当前的制度,好让它可以永远持续下去,那么我们就会错过质疑当前制度是否带来了美好生活的机会。我们会错过拥有幸福人生和快乐地球的机会。”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农民读书月”活动在全国陆续展开 2011-01-28
· 郑州首家“读书银行”开张 2011-01-28
· 2011年上半年推荐阅读书目确定 2011-01-24
· 《设计师不读书》 2010-11-09
· 第二届三湘读书月活动正式启动 2010-11-03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