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为什么对创新如此重要?
2011-02-09   作者:郑渝川  来源:经济参考网
 
【字号

作者:(美)小理查德·埃尔克斯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大国的命脉》一书,出自曾担任美国硅谷多家高技术公司创始人、美国国家技术奖章遴选委员会主席等要职的小理查德·埃尔克斯。作为美国电子工业、半导体产业兴衰全过程的参与者,小理查德·埃尔克斯认为如今美国经济和社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都与过去几十年来轻率放弃制造业特别是几个关键产业(而以技术转让、外包等方式,逐次转移到日本、韩国、中国等亚洲国家)有关。
  在书的引言部分,小理查德·埃尔克斯引用了麻省理工学院1988年发布的研究成果:制造业对美国经济的成功至关重要,因为若不去制造产品,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基础就具有局限性,进而会影响人们对设计和制造工艺间相互依存的理解能力,增加了设计创意商业化的环节和难度。
  小理查德·埃尔克斯本人在1980年代,也多次向美国政界、传媒、投资界、企业界人士发出呼吁,他从日本企业、企业家精益制造对推动创新带来的巨大意义中,看到了后者们的美国同行急功近利做法(按财年周期追求高利润、热衷并购)的危险性,希望美国各界能扭转产业政策。他从当时日本电子企业率先推出高清晰度电视的情况,看出了美国计算机、微型芯片、电器、电话、胶片以及工业设备的技术和市场必将落入日本人之手的趋势。但麻省理工学院和小理查德·埃尔克斯的警告,没有美国政界和电子工业行业决策人士采信。
  随后,随着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整个国家经济步入长期萧条,美国抓住了因特网商业化的历史机遇、还一步步解除了金融衍生品监管规制,1980年代日本经济形成的威胁似乎已经消失,美国人进一步加快了全球化体系内制造业转移的速度,诸多经济学家和高技术公司业界领导人仍自信将把持电子产品的创意设计权力、行业标准权力。
  但其后美国多家电子工业企业的实践却显示,离开了响应的产业基础、制造环节,创意设计就只能停留在“科幻”的层次上,而不能化为科学事实,永远不会转换为产品;相反,日本同行企业的做法却是,不仅开展大规模的模仿式细小环节的创新,而且成功的将密切接触制造加工环节的特点,发挥出充分利用美国企业不能利用的技术理念、创新型产品开发思路等优势——这种优势,既是日本企业二战后从一穷二白、并不掌握先进技术和制造水平的较低阶段,一步步接近美国同行的依仗,更成为它们赶超并在领先之后不断加速的法宝。
  小理查德·埃尔克斯深有感触的总结称,“与数字信息的存储、加工和传播相关的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会对知识产权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知识产权反过来又会促进相关产品的进一步改进;丧失了在这些产品市场的地位势必减少研发需求,破坏支持创新的环境”,由此带来的关联影响则是,当“与这些产品相关的工程及专业职位需求减少,那么精英将流向他处”。
  这番话既可以理解为对包括电子工业在内的技术密集型诸产业、业界巨头们的提醒,也不妨说是对一个国家、地区的警示。半个多世纪之前,当日本电子企业逐渐承担起美国同行的技术、制造外包任务时,美国投资界、产业界就认定消费电子行业是一个低利润率、搞资本投入而且竞争异常激烈的产业,随着“摩尔定律”的提出,该行业更被看成是不值得延续和坚守的对象。这其间,美国政府未能觉察出制造业流失所隐藏的巨大风险。当美国人从舍弃制造业基础开始,最终放弃了这个行业,才惊奇的看到,在日韩中及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集成制造技术和设计技术汇合后,打开了新的盈利空间;但这已不是美国企业所能适应和追赶的,新版“摩尔定律”所阐明的首要原则就是,“如果你退出了,也许就再也进不来了”。
  小理查德·埃尔克斯在书中还提到了值得深思的两大问题。一是行业规范竞争秩序、行业合作的重要性,在1980-1990年代同样启动电信业私有化的美国和欧洲,前者演化为大大小小的电信运营商的无序竞争,各自选择不同的蜂窝通讯系统,采用不同的通信架构,产生了全行业全方面分化,降低了行业发展水平;而后者却在私有化前后,都一直积极利用欧洲一体化的政治利好,多个运营商采用同一种标准化体系,这不仅大大节约了每个运营商的成本投入、避免了行业内无序内耗,而且也有助于欧洲标准向其他大洲和国家的推广。同样,当先期掌握电子工业前沿技术等诸多优势的美国企业,将目光锁定在短期回报并因此陷入恶性竞争时,深谙全球经济竞争规则的日本人,却建立了行业内、产业间多重相互依存和合作的良性竞争关系,诸多企业形成合力加速汲取美国企业的技术、模式等成果,最终大大提前了赶超领先的时间点。
  二是忽略甚至有意“放逐”制造业的产业政策,必将造成一国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畸形。小理查德·埃尔克斯在书中批驳了一种颇为流行的理念,即技术和产品外包,不会损害高技术等行业的公司利益,只要品牌和融资能力还在,就不必担忧被外包商挑战。小理查德·埃尔克斯认为,这种说法完全忽略了,外包商将制造工艺和产品知识整合的普遍愿望,在此基础上,外包商完全有可能抓住要素聚合的效应和机遇,完成对发包企业的包围和超越。
  在小理查德·埃尔克斯看来,美国过去几十年来,因为越来越薄弱的工业基础,向教育体系传递的信号就是工科人才需求大幅度减少,加之不同层级的技术不断外流、上段所述海外外包商的挑战等情况,越来越没有机会培养出合格的工科操作和研发人才。甚至可以说,由此而来增加的对金融、商业人才的培养,加剧了美国经济结构的虚浮,使注重短期回报的投机主义理念更广泛深入人心,这已然成为2007-2009金融风暴(次贷危机)发生的另一个诱因。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农民读书月”活动在全国陆续展开 2011-01-28
· 郑州首家“读书银行”开张 2011-01-28
· 2011年上半年推荐阅读书目确定 2011-01-24
· 《设计师不读书》 2010-11-09
· 第二届三湘读书月活动正式启动 2010-11-03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