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低碳领域的第二本著作——《低碳转型路线图》已正式出版。
撰写这本书的目的,是试图找到一条道路——通向低碳转型、应对气候变化的路。我们不是这条路的设计者,它的设计者一定是站的最高、看的最远、发出声音能让世界倾听的人;我们也算不上是这条路的领航者,因为气候变化作为公共品,对政策的依赖性太强,需要全社会人的共同践行,一己之力远远不够。我们只希望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在纷繁芜杂的潮流中找到一些共通的东西,将它们归纳整理,形成一条清晰的脉络,脉络的一端连着我们的现在,另一端连着我们的将来,它就是人类的低碳转型之路。这条路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既是发展中国家的,也是发达国家的;既是人类的,也是全地球生态的……在低碳转型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我们大家都是同一路上的行者。
有前人讲过:任何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经济问题。具体到低碳问题也不例外。我们现在把低碳作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一把钥匙,而解决低碳问题的钥匙又是什么呢?其实就在经济法则本身。
举例说明:要选择对一宗商品的运输路线,是要选择时间最短、耗能最多的运输方式?还是选择时间较长、耗能较低的运输方式?这里其实就隐含着一个对低碳路线的选择——不是所有的商品都需要以最快方式送达,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以最快速度完成,在能够保障时间的前提下,耗能最低的路线其实就是最优路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低碳路线。
政府在低碳转型问题上所做的工作,某种意义上其实就是把各种路线指出来,让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选择,社会是以经济方式构成的,解决各类问题的方式也可以是经济的。
低碳转型的根本,在于改变当前能源消耗量涨幅远高于经济增长幅度这一状态。中国过去十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幅达到9.2%,而我们的能耗增幅却高达12.5%!我们的能耗代价远超了我们的经济所得。
所以中国的低碳转型可以简化成这样一个模型:能耗增加量与GDP增长量的比值。在一段时间内,当我们的能耗增幅与GDP增幅基本同步时,可以认定为经济转型及格;当能耗增幅明显小于经济涨幅时,则代表低碳转型成功;而当能耗增幅依然高于经济增幅时,意味着转型失败。
以这一简化模型来评判当前国内一些地方的经济增长,可以看出,许多看似辉煌的成绩背后,其增长可能是低效的、不可持续的、甚至得不偿失的。如果以三十年为尺度,以全球能源资源的平均消耗水平为基准衡量,可以发现,其实我们的许多项目可以不急着上马,许多事情可以不那么快去做,甚至就不该去做。
当然,即使站在同一经济立场,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结果。有人就认为搞低碳是不经济的,因为发展低碳会削弱自己的实力,甚至认为低碳本身就是一个阴谋。对这类观点,其实无须反驳,甚至可以包容——在关乎人类根本福祉的问题上,出发点不仅是我们能看到的经济利益,而且是那些长远的、甚至我们这代人都看不到的经济利益!不能仅因眼前的得失,为图一时之利而误百年。发展低碳无疑会让人感到不适,低碳意味着付出甚至是舍弃,但当把眼光放长远时,就会发现这种付出其实是值得的——栽树的人不一定享到荫凉,但后人会享到。
《低碳转型路线图》这本书搜集了国内外大量实践成果案例,这种实践可能是不成熟的、缺少普及性的,但无论何种实践,哪怕它最终是失败的,也值得我们去总结和深入探讨,作为一个新兴市场,成功总是从前人无数不成功的实践中姗姗走来。
这本书可以看作我的上一本著作《低碳之路》的姊妹篇。得益于读者的青睐,《低碳之路》这本专业性较强的书籍在一年之间重印了多次,取得了不错的发行量成绩,充分说明低碳问题已在中国深入人心,人们普遍开始关注起气候变化,关注到自己生活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