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 者:厉以宁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厉以宁作为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的重要亲历者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理论的提出者,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拥有深刻的见解。他那些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改革的演讲和论文成为对历史转折处最生动直观的描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路》(英文版、汉英双语版),系厉以宁精选其在1980年至1998年间发表的有关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主题的16篇学术论文,论文集让人充分体会到厉以宁当年对中国改革的深刻洞见,以及他在当时国情下对经济学基本原理工具的熟稔使用。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市场经济改革成为众多计划经济国家的主题,但是世界上针对改革的指导思想却存在多种不同的声音。“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者奥斯卡·兰格(Oscar
Lange)和阿巴·勒那(Abba
Lerner)认为,自主经营将会引导国有企业学会谋求利润的最大化;一旦国有企业变得足够自主,价格自由化将会促成经济改革的最终成功。而在另一边,亚诺什·科尔内(János
Kornai)坚信,若不最终彻底实现私人所有制,国有制企业的自主经营并不能解决软预算约束(soft budget
constraint);软预算约束将使得企业对价格的反应迟钝,因而限制价格信号的作用。这两种学说各有拥趸,众多计划经济国家的政府选择了前者作为自己改革的指导思想,而在中国,后者成为众多年轻知识分子追捧的对象。
1986年4月25日,厉以宁教授在北京大学发表了题为《经济改革的基本思路》的公开演讲。在这次演讲中,他提出了影响最为深远的论断:经济改革的失败可能源于价格改革的失败,但是经济改革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价格改革的成功,而是取决于所有制的改革,也就是企业体制的改革。与以上两种思路的不同点在于,厉以宁观察到,事实上中国国有制中存在多种产权结构。他在《社会主义所有制体系的探索》中进而指出,将这种事实上的多种产权结构转变成为国有企业的股份制结构是可取的。这几段演讲、几篇文章不仅仅在当时的中国掀起了轩然大波,更对形塑当今中国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