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扣价:天下哪有免费午餐!
评《廉价——折扣文化的惊人代价》
2010-12-21   作者:苏越  来源:上海证券报
 
【字号

作者:(美)埃伦·拉佩尔·谢尔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买200送100”、“全场五折”……从圣诞节到过年前,各大商场都会不约而同地打出如此广告,以吸引客流量。消费者用更便宜的价钱买到了心仪已久的东西,商家也赚得盆满钵满,乍一思索,这似乎是一种双赢的结局。尤其在当下的中国,因为通胀预期强烈,多数人都抱怨“除了工资,啥都涨价”;各级政府也努力打击哄抬物价行为,以稳定民心,推行折扣销售应是大快人心之事。但在《廉价——折扣文化的惊人代价》的作者埃伦·拉佩尔·谢尔看来,这种折扣生意赢的永远是商家,而付出代价的并不只是消费者,还有我们的消费观及我们的生活品质。在这本论著中,她通过各种实例,有力地证实了“廉价”模式的种种破坏力。
    从书名就可以看出,谢尔是极力反对折价销售模式的,她的理论基础就是“物极必反”、“劣币驱逐良币”。
    经济全球化导致的一个重要趋向就是竞争日益激烈。商家为了招徕客户,就会在淡季推出各种打折活动,再精明的顾客也经不起诱惑,尤其是女顾客。从某种角度说,打折就是诱导精打细算的顾客,把花钱当作是省钱,让他们觉得所想即是所需。成功的商人知道价格的上限和底线,只是在价格的弹性上做了调整,而让消费者只看到诱人的折扣。
    而一些品牌的折扣更是让消费者欣喜若狂,一方面因为人们对品牌的期望值比同类产品高,另一方面,折扣店对自己的产品大肆吹捧,其广告让人欲罢不能。本书作者说,其实,很多时候,消费者买到的只是不同品牌的同样货物和国内品牌的下属牌子,有的甚至是已过时的、有些微瑕疵的产品。也许消费者追求只是品牌而非正品,然而非正品的品牌是很难保证质量的,名牌与其旗下的产品的不相配满足了部分消费者的虚荣心,但它让有头脑的消费者迷惑,会破坏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顾客对品牌的信任度。而失去了质量保障的品牌,也就失去了作为品牌的意义和公信力。折扣店能留住人的,也就只剩下低价了。
    与全球化并行的还有大规模生产,这使得从前看似奢侈或是稀有的物品成了大众可以承担的消费,同样,因为规模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民众消费得起的东西多了。商家深谙顾客心理:追求物美价廉,所以用折扣价吸引消费者。售价便宜,其实进价更便宜。他们从亚洲等发展中国家进更便宜的货,引导消费者相信廉价胜过一切。但规模化生产也是标准化生产,比如,一件衣服,从前手工作坊都是量体裁衣,为顾客量身定做的,注重不同顾客的品味和要求,而标准化生产的衣服,款式、设计、风格都趋向同一,个性荡然无存。消费者没了对于风格的选择权,还被低价迷惑。同样,对其他物品也是如此,许多需要精湛技巧的工艺日趋消失。当然,随着鞋子、电子产品和家具等变得越来越一次性,物美与价廉越来越难以结合。
    消费者对“廉价”的庞大需求,刺激了类似沃尔玛、百思买、宜家等连锁销售模式的诞生,不可否认,这些巨头通过系统化、规模化采购销售,的确可降低产品的交易成本,为消费者让利。不过,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沃尔玛的“天天低价”口号其实是在有选择的,它只对那些价格低廉和需求量较大的商品打折,另有三分之一商品,其实都是高于普通售价的。2007年沃尔玛将口号改为“省钱让生活更美好”,已让低价、廉价深入人心,尤其是收入低的人群。看起来,似乎这一口号对改善低收入者的生活大有裨益,然而调查却发现,“个人可支配收入每下降1%,沃尔玛的营业收入就增长0.5%”。
    让中国人郁闷的是,作者竟将中国视作“廉价”风潮的重要“罪人”。她认为,没有中国就没有一元店,而折扣店和零售商为了降低成本,各显其能,内部员工也以低工资员工居多,为了让成本更低,不惜远涉重洋从劳动力低廉的国家如中国进货,而这些国家的生态环境也在这过程中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而购买者用低价购进的并非高品质的商品,他们的生活品质并未得到提高,为了省钱,最后反而得不偿失。
    不可否认,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的确是以低廉成本取胜,但质量已在近年来获得巨大提升,从全球无法拒绝“中国制造”就可看出,“中国制造”取胜不仅靠价格,更靠质量,这一点作者显然有失偏颇。就说刚刚崛起的中国高铁制造技术吧,不是连美国同行也倍感汗颜了么?
    从这一点反观本书的立论及推论,其实作者也走向了“物极必反”之误区。她简单、粗暴地认为,廉价就是坏的,就是恶,就该杜绝。这种贵族式的思维,显然不符合现代精神。现代西方公认的精神传统乃“创造”、“自由”、“竞争”、“平等”“平民化人格”等价值观,而廉价模式其实内涵着“竞争”与“平民化”本质,尽管其中充溢着商家的铜钱味。
    笔者也是廉价模式的粉丝,热衷于逛大商场,搜寻比较各类打折促销活动,的确发生过本书列举的多种廉价陷阱,但也会淘到价廉物美之货。事实上,就连《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的作者,在拒买中国货一年之后举手投降一样,再理性的消费者也难以拒绝折扣、低价的诱惑。
    不过,从实用角度看,本书还是让人有所醒悟——请理性购物,不要因为便宜购进一大堆不需要的东西。尤其是在通胀时期,抢购、囤积货物,都是看似“赚了”实则“添乱”的行为。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设计师不读书》 2010-11-09
· 第二届三湘读书月活动正式启动 2010-11-03
· 第十一届深圳读书月举办403项活动 2010-11-01
· 2010首都大学生读书节隆重开幕 2010-10-22
· “尚读”北京青年读书沙龙正式启动 2010-10-18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张健:保障基本民生政府责无旁贷·[思想]孙兆东:CPI“破5”缘何加息迟滞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