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家兴起并成为服务业的一道风景,首要原因,是沈南鹏等一干人选择了一个看起来不显山不露水的传统行业。这种在过去只能被称为招待所的客栈,类似于美国的青年旅馆或汽车旅社,相当贴近市场。用经济学史的范式讲,它避开了中国企业的传统模式,为自己找到了一条自由竞争的市场化道路;用交易费用理论来讲,它通过整合传统资源,把一个传统产业交易费用降到了最低,为自己争取到了最大的利润空间。
还有一个路径,是必须要提出的,这就是管理学,或者,缩小一些说,就是建立在纯粹市场竞争层面的服务精神。这样的表述,正是作者写作《微笑力》的主题。假如不考虑为朋友吹捧的因素,我很想说,中国的财经写作,像本书作者那样如此深入进行田野调查,用最一手的数据和案例来系统陈述一家新型公司的核心价值,其实非常少。大家都浮在表面,写东西的人只会写泡沫,看东西的人,只会看热闹。一本书的出现,大概也就一个月的寿命,很快就被更多阅读垃圾遮蔽了。
我相信本书作者的工作绝不会如此。《微笑力》的意义至少有两点。第一,如家的公司故事很清晰地提示我们,只有在一个完全竞争的行业里,我们孜孜以求的企业价值和附加值,以后更加念兹在兹的服务精神,才会逐渐形成。第二,本书为中国管理学领域提供了一份可操作性的文本。
不过,作为长期站在经济学的路径关注企业的财经作者,我还是更愿意思考我提出的第一个层面的问题:为什么沈南鹏和他的团队能发现如家,还有携程这样看起来名不见经传的产业,用旧瓶装新酒的模式,让中国企业界多了一道别致的风景?
所以,我还是愿意沿着我这几年的研究模型说开去。
去年冬天,我和沈南鹏先生在北京有过一次深谈。老实说,要在沈南鹏身上直接找到官商结合的方法,并不容易,他拥有红杉资本的国际资本背景。在中国,他所涉猎的行业,都是一些政府基本放开的产业。与其他单纯的投资家与单纯的企业家不同,沈南鹏既是投资家,又是企业家。国内太多的创业者都得到过沈南鹏的资本喂养,他的风险投资、财务投资甚至是天使投资,都让他风生水起,盛极一时。而在企业操作的层面,他曾一度放弃投资业务,直接操办了携程、如家这样妇孺皆知的企业。某种意义上,携程、如家这样的企业模式,在还没有被沈南鹏复兴起来之前,是基本上被政府和一部分商人搁在意边的,没有人想到要去垄断,也没有人想到要去投资,但沈南鹏却把它做起来了,而且成了传统产业和信息技术完美结合的优美案例。
但问题还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
比如,众人了解的红杉资本向来关注新技术、新经济,但沈南鹏带给中国人的红杉资本却一直在那些人力资源密集、成本低廉和附加值相对不足的产业里发力。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沈南鹏判断,一方面,中国的新经济尚未真正成型,尚处在培育市场的过程中,这样的市场环境显然不是投资的理想之地。而另一方面,中国真正有大利润的产业大都具有垄断背景,很难涉足。因此,沈南鹏的大好商业才华,只能在一些边缘地带游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生意。
我知道沈南鹏不会认同这样的论断,他看到一个巨大的市场正在兴起,在整体经济态势拉动下,商业不存在核心与边缘之分。总有人选择那些热闹的核心产业,也有人只从商业的角度关注那些成长型的产业。
沈南鹏的话有道理,但他不能因为自己选择的商业模式,就否认另外一个事实,即30年来中国私人企业都是在经济的末梢地带发展,是私人企业的自由竞争方法将这些末梢产业放大到今天的兴盛程度。换句话说,如果政府30年前像控制石油、银行、通信产业一样控制中国的服装产业、旅游产业、酒店产业,那就不会出现这么多温州私人企业,沈南鹏的携程和如家,也不会出现。
企业家可以庆幸自己的商业模式在中国取得了成功,但不能由此出发,认为中国目前由政府主导的支柱产业和国有企业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企业发展之路。如此,我们的问题得以提出:如果面对更加自由开放的市场体系,那么,我们是不是会发现更多、更大的商业机会?我们的企业是不是会更有气象?我国的经济总量是不是会更加豪迈?
其实我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的政府能提供更多自由竞争的领域,相信如家这样的企业不至于仅仅出现在招待所这个产业,它的自由竞争精神,它的价值观,当然还有他的微笑力,会在其他领域结果更多的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