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 者:王伟群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读完厚达近500页的《艰难的辉煌:中信30年之路》一书,我总想推荐给周围的好友。原因有三,1、以企业成长的角度窥看改革开发三十年艰难历程的较佳读本。中信集团成长30年是中信人披荆斩棘的辛酸史,更反映出身处一线的改革群体所遭受多大的磨难与艰辛;2、唯一一部中信集团全景式的刻画。一般大众所熟知的中信泰富、中信证券、中信银行、中信国安……这些各领域的领头公司都是中信集团的分支,从管理角度,该书反映出中信集团历任领导的大转变、大战略与大智慧;3、对央企转型与发展最接近现实的坦诚讲述。政治与企业是如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没有哪家央企能像中信集团一样反映改革发展中的矛盾、冲突与机遇,该书并不避讳资源分配、中央与地方、文件批复与实际执行等央企寻找出路时的矛盾,且观点鲜明。
我们还有许多理由翻看《艰难的辉煌:中信30年之路》,比如,重大的财经新闻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中信的影子,如何解读它们,就要回到中信集团的历史渊源、管理之道、企业文化等等。近期新闻中,中信泰富投资澳洲铁矿300亿,中信证券需规范华夏基金股权等便是例证。《艰难的辉煌:中信30年之路》就提供了较为详细的背景资料,就举华夏基金股权这一案例。中信证券整合华夏基金和中信基金后100%持股华夏基金股权,这不符合证券公司对于基金公司的一参一控的要求,因此证监会便多次敦促中信证券规范华夏基金股权。不过,只有更详细地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才能了解许多领域尤其是金融领域先有实际操作后产生法规细则的中国现状。
许多人见证举国欢腾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亲眼感触到宏大奥运建筑国家体育场“鸟巢”的魅力,鸟巢的施工建设就是由中信联合体完成的,竞标过程及具体施工过程中中信作为一家企业如何多快好省地完成杰作,在该书第二十六章“鸟巢”博弈中详细展现。
再往前数,许许多多的举措,都证明中信公司引领时代的发展潮流。
◎
第一个打破新中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冰封,在海外发行债券募集外资、开创仪征模式,首开中国利用国际债权市场引进外资的先河。
◎
第一个打破计划经济制度束缚,自己筹资、自己经营、自己建造房地产项目(国际大厦、建国饭店),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萌芽和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
第一个引入国外融资租赁模式,解决投资与融资双重需求,北京街头的出租车中首次出现了400量日本生产的高档小轿车。
……
……
中信公司注册资金为2亿元,由于国家当时财政困难,第一笔钱其实是荣毅仁自己的1000万元。荣智健回忆说:“父亲找母亲要钱,母亲虽心里嘀咕,总觉得这不应该是国家掏钱的事吗,怎么要从家里拿。但是母亲还是二话没说,完全依照父亲的意思办了。”
时任副总理的古牧一句名言是“长安街不让中信走,煤渣胡同总得让中信走吧。”
2006年初,当王军即将退休的消息传开时,有人问他,“您的成就感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王军回答说:“有人认为我在1996年卖掉中信泰富做得很好,但也有人说我做错了,我也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成就。”
荣毅仁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开办了中国最牛央企集团?王军董事长如何在新形势下摆脱自身经营困境,从五位一体的大型信托投资企业,转型为一家以金融、实业、服务为主的大型企业集团?乃至孔丹、常振明、秦晓、李士林、王波明等高管的抉择与所起的作用,作者王伟群都有鲜明的刻画,入木三分。《艰难的辉煌:中信30年之路》又像一本生动的人物故事书,可读性强,对于企业生日类的订制书而言,此点亦难能可贵。
可以说,《艰难的辉煌:中信30年之路》以客观的历史视角,较为翔实而生动地记录了中信30年走过的历程,讲述了一家大型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的成长故事。因为有了它,让我们在解读中信系列公司的新闻时,能看得更深更远,这或许是该书具有一定史料性价值的重要体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