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连续发生了多次影响世界经济进程的金融危机,使得金融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世人关注。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还没有消弭,而起源于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欧洲货币危机,正考验着欧元在世界经济中的角色定位,同时也有使世界经济存在着二次探底的危险。那么,金融危机的本质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对世界经济带来如此大的影响?如何才能避免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
金融,从本源意义上讲,就是资金融通,它反映的是货币供求的矛盾运动。在现代经济中,金融已成为联结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运行各个环节的桥梁和纽带,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已成为现代经济平稳健康运转的前提性条件。一般来讲,当一国货币供求矛盾双方势均力敌,处于大体均衡状态时,资金融通也将是顺畅的,金融体系处于相对安全稳定状态。而当一国货币供求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出现巨大反差时,资金融通的链条将会发生严重断裂,进而金融体系将会出现剧烈动荡,甚至引发金融危机乃至金融崩溃。可见,要避免金融危机,维护金融安全,关键是要确保货币供求均衡。然而,不仅货币供求状态会影响到金融稳定,进而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健康平稳运转,而且经济运行本身又影响和制约着货币供求状态的变化,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货币供求状态正是经济运行状态的一种反映。因此说,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货币供求和经济运行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关系。
基于金融在现代经济运行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金融危机的发生必然严重影响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转。而金融危机在本质上又是货币供求严重失衡的一种表现,是货币供求矛盾被激化的必然结果。因此,要维护金融的安全与稳定,就必须力求实现货币供求均衡。鉴于货币供求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又是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一种反映,因此,要实现货币供求均衡,就不能脱离宏观经济大体均衡的运行环境。
《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均衡研究》一书找准了实现货币均衡运转的立足点和归宿点,即:立足于宏观经济运行的大环境去寻找实现货币均衡的最优解,并把维护和实现宏观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转作为实现货币均衡的目标取向。为此,该书作者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为指导,在充分吸收和借鉴中西方货币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密切结合中外经济运行实际,紧紧围绕货币运行和经济运行之间关系这一主线,以社会投资作为研究货币运行和经济运行之间关系的切入点,以新形势下实现我国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均衡为落脚点,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模型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对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均衡这一复杂而又颇具现实挑战性的课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和富有创见性的研究。
本书有两大理论前提:一是将货币均衡的内涵分为静态、动态和目标层面三种,二是对货币均衡基点的准确界定、特点的深入剖析和对基点变量的科学选择。在此理论基础上,作者构建了经济适度增长模型,包括适度经济增长模型、适度投资增长模型、适度货币供给增长模型等。同时,作者指出,投资作为货币均衡调节的基点,它的适度增长无论对于经济均衡运转还是对于货币均衡运转都具有关键性作用。而货币供求间关系协调的关键,是谋求货币供给的适度增长。货币均衡的原因在于,商品运行中的供求均衡,客观上要求货币运行中货币供给的增长要适应货币需求量增长的要求;而货币均衡的目的在于,通过货币供给的适度调节,促使货币供求状态适应商品供求状态的要求,从而使商品运行得以健康运转,并最终使整体经济运行处于良好状态。作者运用1978--1998年间和1999--2009年间相关统计数据,对我国在这两个时期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发现:(1)我国经济运行具有明显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特点。(2)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明显投资拉动色彩的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由市场化取向的体制改革不完备所带来的激励与约束间的失衡,而这种失衡使市场微观主体具有投资扩张的冲动;二是由传统经营管理思想支配下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思维定式所带来的科学发展观常常流于形式,而粗放型经济的高速增长,只能依靠投资的高增长来实现。(3)与投资拉动相伴的我国货币运行状态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迁特点。伴随着投资拉动,我国货币运行明显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并呈现出通货膨胀→通货波动→通货紧缩→通货波动→通货膨胀这样的变迁轨迹。
本书在研究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均衡问题时,不仅研究了国内货币均衡问题,而且还研究了国际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均衡问题,尤其是对货币严重失衡的典型案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次国际金融危机进了富有创见性的剖析。从历次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过程和深层原因看,作者指出,要避免货币供求严重失衡性金融危机,以确保国内经济的健康平稳运转,就必须正确处理七大关系。即:货币政策与汇率制度的关系;货币政策的统一性与差异性的关系;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金融开放与金融自主的关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经济增长与经济驱动模式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在未来我国经济运行中确保货币的均衡运转,是本书研究的最终落脚点。作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我国并没有出现金融危机,但却反复出现了货币供求明显失衡的问题,而这种货币供求的反复失衡潜藏着金融危机的巨大风险。未来要实现我国货币的均衡运转,就必须对其实现路径进行再选择。一要选择科学的经济驱动机制,实现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启动型转变;二要选择先进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三要选择正确的体制改革路径,实现由注重激励向激励与约束兼备转变,由经济体制改革凸进向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联动转变。四要选择合理的财政货币政策作用点,以着力解决由长期投资拉动所带来的矛盾。就当前而言,要实现经济货币的健康运转,就必须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着力解决由长期投资拉动所带来的社会产业结构与社会消费结构间错位的矛盾、生产能力过剩与居民消费能力不足间的矛盾、投资与消费区域化排浪式转移受阻的矛盾。只有解决了这些矛盾,才能逐步实现我国经济货币失衡性运转状态的根本性转变。
需要说明的是,除上述创新性观点之外,该书对西方经济增长模型的评价、对中外货币供求理论的评价、对经济系统波动性根源剖析、对我国货币供给统计口径的选择、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次国际金融危机成因的个性化分析、对实施消费启动必须具备的条件分析、对经济增长方式与经营管理理念之间的关系分析、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互关系的看法、对投资和消费区域化排浪式转移的看法等等,都有作者独到的见解。
当然,对经济运行中货币均衡问题的研究,是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随着时代的进步需要不断深化的课题。就本书而言,有些理论模型和实践验证问题,也还有进一步深化研讨的空间。比如,在构建适度的经济增长率、投资增长率、货币供给量增长率的模型区间时,如何把国际环境因素考虑进去,从而使其考虑的因素更为全面、检验指标体系更为精准?这些理论模型结合中国经济运行实际已经有了具体的量化标准,但如何把这些理论模型用于对国外那些已经发生或有可能发生金融危机国家的经济情况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进而使这些模型更具普遍指导意义?等等,诸如此类问题,还可在今后研究中进一步深化。
世上本无完美之事,上述些许缺憾正说明货币均衡问题研究的生命力和发展力。总的来看,这是一部值得学界同仁和相关经济金融管理部门决策者参考的好资料。
(北京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