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金融危机和货币均衡
2010-12-03   作者:李东荣  来源:经济参考网
 
【字号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到进入新世纪以来的美国次贷危机,每次金融大的动荡,都会对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破坏。从中我们足以看出,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金融越来越成为现代经济社会正常运转的枢纽;另一方面,金融又似乎变得越来越脆弱。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体系的风吹草动,常会诱发全球的金融大动荡乃至世界经济的大萧条。因此,如何维护金融的安全与稳定,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大问题、大难题。
  那么,金融危机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如何才能避免金融危机?《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均衡研究》一书,则以全新的视角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提供了一条新思路。该书作者认为,金融危机尽管表现形态各异,但从本质上讲,它是货币供求严重失衡的一种表现。因此,要避免金融危机,就必须解决导致货币供求严重失衡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作者进一步认为,货币供求失衡虽然有货币运行本身的问题,因而需要通过强化金融宏观调控来解决;但从深层次上看,货币供求失衡更有货币运行的环境(宏观经济的总体运行状态)问题,因而更需要通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来解决。正是基于上述认识,《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均衡研究》一书的作者,选择从经济运行这一独特视角,来深度研究和解析金融危机和货币均衡这一难题。
  纵览全书,发现它具有四大鲜明的创新性特色:
  一是视角新。该书从经济运行的视角观察货币均衡问题,克服了以往研究中从货币到货币、从金融到金融、从经济到经济的诸多缺陷,从而把货币均衡运转放到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的大环境中,使对货币均衡问题的研究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研究空间,这有利于从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研究和探索金融危机问题。
  二是思路新。该书的逻辑思路是,货币运行要立足于宏观经济运行,而货币运行与经济运行之间相互作用的桥梁和纽带是投资运行。因此,该书紧紧围绕货币运行与经济运行之间相互作用规律这一主线,以社会投资作为研究货币运行和经济运行之间关系的切入点,以新形势下实现我国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均衡为落脚点,分别用理论基础篇、模型构建篇、国内实践篇、国际案例篇、对策研讨篇等五篇七章的内容,对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均衡这一复杂的现实性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和富有创见性的研究。这是一个具有重要创新意义的研究货币均衡问题的好思路。
  三是方法新。该书作者在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指导下,充分吸收和借鉴中西方货币理论的研究成果,密切结合中外经济运行实际,综合运用经济增长理论、社会投资理论、社会消费理论、货币供求理论,并借用系统科学和物理学中的相关原理,对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均衡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剖析。这种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模型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办法,特别是把社会科学的思维方法与自然科学以及系统科学的思维方法相结合的分析模式,具有重要创新意义。
  四是观点新。该书通过对经济运行与货币运行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全方位剖析,得出了一系列富有新意的观点:其一,关于货币均衡的内涵。作者提出,货币均衡具有静态、动态和目标这三种层面的均衡。通过对这三个层面均衡的分析,作者认为,所谓的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求所处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或有助于确保经济相对均衡运转、或有助于促使经济运行不断从非均衡向均衡转化。其二,关于货币均衡的基点。作者认为,货币均衡基点即货币均衡调节的作用点,其实质就是货币均衡调节的直接对象。但这一调节对象必须既与货币均衡的目标有着直接的关系,又与货币供求状态有着直接的关系。进而作者通过理论分析、实践分析和现实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无论从理论上的可行性、客观上的必要性上看,还是从现实上的有效性上看,货币均衡的基点只能放在投资上。其三,关于适度增长的内涵及其模型构建。作者通过综合运用多种理论和方法分别对经济适度增长、投资适度增长、货币供给适度增长的内涵作了较为科学的界定,并构建出了适度经济增长模型、适度投资增长模型和适度货币供给增长模型,这些模型通过一系列实证分析,证明它们对1978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波动性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与此同时,作者还对未来十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相关变量的适度区间进行了预测,从而为我国未来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其四,关于对我国货币均衡实践的分析与评价。作者分析认为,我国经济运行具有明显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特点,究其原因则在于,由市场化取向的体制改革不完备所带来的激励与约束间的失衡,以及由传统经营管理思想支配下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思维定式;而与投资拉动相伴的我国货币运行状态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迁特点,并呈现出通货膨胀→通货波动→通货紧缩→通货波动→通货膨胀这样的变迁轨迹,而导致货币运行阶段性变迁的深层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政府的传统思维惯性和局部利益束缚,以及相关体制机制上的某些缺陷。其五,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次国际金融危机案例的剖析。作者得出的结论是:目前,国际货币运行的失衡问题具有严重性,应给予高度关注;历次的国际金融危机,在本质上都是货币供求的严重失衡;历次国际金融危机产生都是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经济原因与政治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据此,作者提出,要借鉴历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实现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均衡,就必须正确处理“七大关系”。其六,关于未来我国实现货币均衡的设想。作者提出:从以往我国经济运行中货币均衡的实践看,货币供求的反复失衡潜藏着金融危机的巨大风险,应引起宏观调控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国货币运行反复失衡的系统性原因在于投资拉动、粗放型增长和体制机制缺陷之间的相互作用;未来要实现我国货币的均衡运转,就必须对实现经济健康运转的路径进行再选择,包括在经济驱动机制上实现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启动型转变,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实现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在体制改革模式上实现由注重激励向激励与约束兼备转变、由经济体制改革凸进向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联动转变等。从近期来看,作者还提出,要选择合理的财政货币政策作用点,以着力解决由长期投资拉动所带来的社会产业结构与社会消费结构间错位、生产能力过剩与居民消费能力不足相交织、投资与消费区域化排浪式转移受阻等矛盾。除上述创新性观点之外,作者在对经济系统波动性根源的分析、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次国际金融危机成因的分析、对实施消费启动必须具备的条件分析、对经济增长方式与经营管理理念之间的关系分析、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互关系的看法、对投资和消费区域化排浪式转移的看法等等,都颇具创新性特色。
  当然,在本书的研究中,若能把国际环境因素考虑进去,其所构建的诸如适度的经济增长率、投资增长率、货币供给量增长率的区间模型,必将得到进一步拓展,这些模型的国际化和普遍化价值必将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也可作为本作品未来续篇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但瑕不掩瑜,总的来看,《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均衡研究》一书反映了作者具备宽广的知识视野、深厚的理论底蕴和进行重大科研攻关的能力,是一部值得相关金融决策与管理部门参考的作品。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设计师不读书》 2010-11-09
· 第二届三湘读书月活动正式启动 2010-11-03
· 第十一届深圳读书月举办403项活动 2010-11-01
· 2010首都大学生读书节隆重开幕 2010-10-22
· “尚读”北京青年读书沙龙正式启动 2010-10-18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郑风田:新圈地运动不宜轻易否定·[思想]房地产调控必须明确政策预期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