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对财富的态度,建国以来至近三十年,经历了惊人变化。以前言富色变,鄙视、疏离,避之唯恐不及。如今为富癫狂,追富媚富炫富成风。腐败份子攫取巨额财富,成为阶下囚的事例屡见不鲜。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按《财富如水》(作家出版社2010年8月版)一书的说法,是由“存天理,灭人欲”翻转成了“存人欲,灭天理”。
此书作者卢新华曾在美国赌场做过几年发牌员,这是谋生的需要,也是体悟人生的场所。没有什么地方比在赌场牌桌上看着筹码的滚动更能观察到财富之水的流势和沉陷其中的人性的迷失。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小说中对此有过极为精彩的描写。卢新华在阅牌、阅人无数后,没有创作小说,他把观察、感悟升华为一个哲理命题,这便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财富如水》。
作者出自实感,又广纳古今中外先贤对财富的不同认知。他吃透了财富之水的水性、水情,捕捉住了财富之水流动的行迹:财富是怎么来的,人类对财富的追逐和创造经历了怎样的阶段,财富的占有、蒸发、冻结、滚雪球、以柔克刚、往低处流、藏污纳垢……它们变来变去,都脱不了流动的规律。随着财富的转移和再分配,历朝历代,人间充满血腥气和悲喜剧。认清财富之水如此这般流动的本性,人们就不能不恍然有所悟。
财富之水其实也就是人类的物欲之水,没有人的物欲经年累月的汩汩流淌和奔腾澎湃,人类不可能拥有如今天这样汪洋浩瀚的财富。物欲之水常常发展成贪欲,而贪欲之水又是为患人生和人类社会的主要根源。财富的这种两重性,人们往往乐见其一,不究其二。乐闻祸兮福之所倚,罔顾福兮祸之所伏。作者耳闻目睹,以古鉴今,纵观人生之舟、家族之舟、企业之舟、国家之舟、民族之舟乃至人类之舟,见其航行财富海洋,或顺风顺水,或覆舟翻船,全在于驾舟人乘舟人是否操持有当。在比较了自然之水和财富之水为患的不同后果后,作者提出“两水”治理说:对付自然界的水患,我们积累了自“大禹治水”以来历朝历代的丰富经验;治理财富之水,我们经历过曲折反复,至今还在“摸着石头过河”。
作者提出的理水方案,核心是人类的精神和心灵要从对财富的贪欲中解放出来,他把这称之为人类从神性奴役和政治桎梏下解放出来后的第三次解放。此可谓振聋发聩,高屋建瓴。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这个命题,时见真知灼见。如散财与聚财,敬畏与反省,等等。他以富翁的慈善捐助为例,展示“利他利己”的人生境界——大海的宽广、浩渺,就在于它无时无刻不在吸纳着各方来水,又无时无刻不在蒸发或挥发着自己。他又提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也应有所畏惧。因多年生活在西方,观察西方人在鼓励自由经济的同时,越来越注意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措施”及“宗教文化反省机制”的合力,以图约束财富之水的泛滥成灾。他体会到,治理财富之水,经济手段和健全法制自不待言,文化反省机制也至关重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反省,虽古已有之,但从学者士人的“吾日三省吾身”,到皇帝的“罪己诏”,做做样子的居多。反省是需要有所敬畏的,对法律有所敬畏,才能抑制贪欲,在财富大潮滚滚前守住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对自然有所敬畏,才能不滥施砍伐,沉醉在斗天斗地的其乐无穷中;当政者对民心向背有所敬畏,才能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无畏惧也就无反省,这或跟国人宗教信仰缺失有关,尽管许多地方的寺庙香火鼎盛,问问烧香拜佛者的心愿,并不是要忏悔反省什么,多是求财求子求官求福。贪官也拜佛,那不是忏悔反省自己的罪行,而是求菩萨保佑自己的罪行不被揭露。作者的美好愿望是,这个世界每个国家都能设立一个反省日,这对于人的内心欲望的平衡,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应有积极作用。
谈财富的书,时下充斥市场,说的多是如何发财致富,《财富如水》却一反时尚,是给财富热降温,让人识水情,察水性,理性地对待财富。全书分“水性”“水患”“理水”三部分,共21章,章章独立成景,或本人亲历,或中外历史之鉴,或哲理思考,或现实拷问,都紧扣财富本相。作者当年的《伤痕》,一声春雷,呼唤的是丢失了的人性。这本《财富如水》,则体现深厚的人文关怀,高扬的是日渐稀缺的理想主义精神,是一首呼唤美好人性的醒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