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中国的困惑》这本书,赫然看到封面上印着一句话:“怎样为沙地上的城堡筑实基础”,深为动容。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9年4月份的一次讲演中,引述《圣经》中的比喻说,“建在沙上的房子会倒掉,建在岩石上的房屋依然屹立”,因此,“我们不能在沙上重建我们的经济,我们必须在岩石上重建我们的房屋”。两相对比,本书的立意取向不言而喻。
书中就中国当前的热点议题,如房改、医改、税改、教改、城乡公共服务、城市拆迁、民主宪政等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个人见解。专家学者们真诚而坚持的责任感、对未来坚定不移的信心、对民主富强矢志不渝的追求,真正令人感动,更让我辈顿生信心。有这么一批有热血和风骨的人存在,这个国家还有希望。
读罢此书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中国为何困惑?
中国的真正困惑,根本在“失衡”二字上。利益分配的失衡,权力制约的失衡,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社会正义的失衡,个体和国家关系的失衡……一系列“失衡”造就了中国当下的种种问题以及持续性恶化,为各方面发展埋下了隐患。我想,这应是中国改革的一个共识。但前路漫漫,我们又无法一步跨越现实,只能着眼于此在,一步一步向前。
详析中国社会问题和矛盾集中的原因,最终归结于中国大地上利益分配的失衡。利益分配失衡导致普遍性的社会不公,这种不公反过来又引发诸多社会矛盾,矛盾一旦激化,不但可能成为阻碍中国发展的瓶颈,还可能反噬发展带来的成果,“国富民穷”、拆迁问题、土地问题、税制问题等都初露端倪。正如李炜光教授在讲“征税用之于民”时,说到“它(税制改革)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然后才是经济问题”。经济利益分配的不均深究下去,又回到政治利益分配上来。分析政治利益的争较,更多的体现在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上。令人悲哀的是,明明是不公和不义,久而久之,却出现这样一种怪现状:显而易见的“失衡”,最后往往被国家潜移默化地变成一种“合理化的失衡”,以至于任何对这种不公的质问,都成了背叛。
但是,这种怪现状,作为国家的个人,我们自身是不是也要担负一些责任?
这要回归到前面讲的“人”的问题。中国人还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意识,思想也仅仅停留在一个狭隘的层面上,更遑论自由、宽容、博爱等素质。这与中国的现行教育制度密不可分。作为一个刚刚摆脱完整的中国式教育,并从中获益的既得利益者,对待教育,我是又爱又恨。不得不说,相比如今在从事体力劳动的家乡同龄人,教育成就了现在的我,让我有机会来反思它;但是,对现行教育,像经历完中国教育的大多数人一样,我的深恶痛绝远超过感恩。我们教育的衡量标准,往往看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不是看他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经过现行教育的洗礼,个人离自我往往越行越远。我认同朱永新教授的观点,教育的目标在于使人成就自我、实现自我,在于培养一种生活能力和感知幸福的能力。唯有通过教育这个国家的大部分人获得真正的自我觉醒,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
毋庸置疑的是,中国的困惑不是单纯的直线式的困惑,而是多面立体的困惑。寻求解决之道,也不能单从某一层面下手。尽管时机问题,我们无法采取最彻底的办法,但如序文所述,只要我们始终相信那个叫做“进步的东西”,只要我们不停地追求和寻找,总有一天,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堡会拥有最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