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自西方的自由思想输入中国,中国人开始关注个人意识,追求个体权利。在全盘否定传统伦理道德准则之后,中国人迎来了瘸腿的“理性经济人”概念。在中国经济的增长的同时,另一项数据也在飙升,即各类腐败事件与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公众都感叹人心不古和急功近利。究竟是企业家的缺乏责任,还是政府责任的缺席?我们遇到社会问题时,专家、官员带着民众总能从西方经济学理论中找到解释。中国似乎从无视经济学走到了崇拜经济学的极端。于是,秋风通过《政府的本分》喊出了“让我们忘掉经济学”的口号。
当然,他的口号只是一种策略,是对于中国目前矫枉过正的再一次矫正。事实上,各类社会事件的发生,远非西方经济学的某个原理或模型能够解决,它不仅牵涉到诸如法学、政治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而且关系到中国现实情况的独特性问题。在《政府的本分》中,秋风试图以综合性的视角去解读当前中国的政济问题。
权利与权力
权利是秋风进入中国市场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全书的关键词。身为一名自由主义者,他的研究入口还算贴切。权利与自由始终纠缠在一起:“自由是权利的内在含义,权利是自由的实际体现。”自由作为一种形而上的概念,必须由权利化为实际的存在状态。如果没有权利的获得,自由就是一张空头支票。
个体权利的获得必须与义务相匹配,并以义务为实现前提。有的企业在获得权利的同时,并没有尽到自己的义务,比如遵守职业道德、保护环境以及尊重生命,而这些义务支付与否以及如何处罚,都应该由政府来监督执行。一旦政府监管缺位,企业自然知道了权利获得的好处,而忽略义务支付的必要性。经济并非与道德无关,任何经济行为有应有它的道德边界。秋风提醒我们,近代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也不否认“经济人”在经济行为中的道德义务。对于义务的有意忽视已经损害了权利的平等性。一系列的恶性仿效行为也就陆续登场,某些行为演变成行业的“潜规则”。
而当这些“潜规则”与权力亲密接触时,权利的命运随即发生改变,它从“权利—义务”的关系模式中解脱出来,变成权力与利益的结合体。在经商大潮中,中国政府的身影变得越来越庞大。这表现在,一方面在号称市场经济的中国,政府掌握着经济发展的各类资源,如石油、土地、各类矿产。资源越是稀缺就越显珍贵,其利润率自然水涨船高。如果企业家想获取稀缺资源来获得高额利润,就必须依靠权力。权与利就紧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政府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举全国之力投资各类资金密集型固定资产项目,挤占了大量民间资源。
好政府的本分
在制造强制性增长的同时,政府的干预带来了太多负面效果。民众所期盼的是一个生活幸福的好国家。那么,怎样的政府才能建立好的国家?
柏拉图说一个好的国家必须具备智慧、勇敢和节制三种美德。权力与利益的结合正是欲望泛滥的可怕后果,因此权利必须加以约束。政府的欲望是人的欲望的放大,政府的欲望更加值得警惕。欲望所带来的经济行为的道德边界,并不能靠个人的德性修养,而应靠一套合理可行的制度来坚守。
秋风认为,政府最重要的就是以节制的姿态,设计一套以权利的公正与合理界定为基础的新制度,并严格执行,使制度在市场上取代官僚和权力的作用,也许就不会出现政府在某些方面监管缺位,在某些方面又管得太多而遭人唾弃的局面。
作者以民众权利的立场分析中国的政经问题,为民众实现自由与权利提供经济学的阐释途径,又以伦理学、政治学的眼光审视经济学问题。他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与宏观的知识理性都值得学界同行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