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仇晓慧,私募领域最资深的记者之一,供职于《理财一周报》。11岁起在全国刊物上发表小说,中学时期曾与韩寒一起获得新概念大奖,成为《萌芽》杂志鼎盛时期最有人气的小说作者之一。她是第一个报道并命名“上海私募一条街”的记者,该报道在圈内引起很大反响。媒体从业数年来,接触无数形形色色私募人物,积累了丰富的创作资料,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视角。 |
2010年,仇晓慧的《私募江湖》出版,首印12000册。该书面世后销量出人意料地突飞猛进,两三周内就加印了8000册。这个数字几乎和吴晓波平起平坐,连出版社都完全没有想到......
问:您的这本书叫《私募江湖》,主要是写私募证券基金市场的人和事,您很年轻、又是女生,为什么把私募证券基金市场比作江湖?
仇晓慧:和私募证券基金圈接触多了之后,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感受,很多人都很原始,接近草莽的气质,而且,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身怀绝技,很像不可言传的武林高手。其间发生的很多资本故事都富于传奇色彩,具有江湖气质。
如一个人空手来深圳,一下子摇身一变就成了亿万富翁,是不是很像一个人拿到了武林秘籍,变成了天下高手?还有如一个做了亏心事的人走在机场上,这时候,有人在他背后捅了他一刀,但那人是个驼背,躲过一劫,从此销声匿迹。或是北京龙和东北虎有一次在期货市场上伏击中原豹,铩羽而归,后来中原豹请了军师,把对方打得片甲不留……这些故事交织了很多江湖元素,如悲情、混战、绝技、甚至是死亡等等。在私募的投资风格上基本也可分为这个派系,那个派系,就好像武林派别一样。另外,在时间上,我经常觉得,在这个鱼龙混杂的时期,你要了解一个私募,就必须把他放入到一个时代背景中,这样你会更好地理解他的理念是如何形成的,他的局限又在哪里。其实,就算我不这么归纳,圈内人也会自然而然地说,“江湖上如何如何”。
还有一个原因我在书的前言中也提到了,书的灵感源于我学生时期看的一部叫作《蝉翼传奇》的武侠电视剧,我对里面的主角苏小魂印象极为深刻。他其实就是个武林百晓生,对江湖上发生的任何事情、任何门派,都能信手拈来。就好像看到一个人,马上就能洞悉他的渊源,马上就能在一个庞大的维系给他对号入座。这也是我希望在书中达到的。
很多人猜测,一个女生怎么会有江湖这样的念头,是不是后来改名的。其实我想说,我最早写的时候,就是用这个书名。
问:如果说私募证券基金领域是一个江湖,请介绍一下私募证券基金领域里的大侠、门派、斗争分别是什么,您自己也是这江湖中的一个角色吗?
仇晓慧:仔细看书的话,会发现这个江湖有很多冲突,也就是你所提到的争斗,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这个比较好理解,这个主或是那个主,相互之间肯定是要抢钱,另一个冲突是时代与操作方法的冲突,因为很多操作方式随着市场的成熟度提高,就失效了。诸如你原本花一个亿就能随心所欲地坐庄,现在一个亿算是什么?还有一个冲突表达得比较含蓄,就是人物对市场的理解与制度上的冲突。很多人看了这个书之后会有一种体会,就是政策很强大,而且制度是有规律可循的,诸如什么时候松,什么时候紧。另外,很多人物的命运好像放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就显得尤其悲惨。
这本书主要分了六个时代,每个时代我都精选了两个人物,其实就是将某一个门派修炼到极致的一个大侠。按照书中所分,大致有12个流派,有中性套利、后坐庄、短线操盘、价值投资、逆向投资、心理情绪投资等。
如果我在江湖的话,应当就是羽扇纶巾的白晓生吧,或许有朝一日也能成为大侠,毕竟目前很多媒体人都转型成为成功的投资人了。
问:您的书里写得更多的是私募证券投资领域,其实,除此之外,私募还有私募股权投资,比如私募产业基金和私募风投。您为何在《私募江湖》里对此如此感兴趣?您认为私募证券投资是私募的主流吗?
仇晓慧:这本《私募江湖》写的就是私募证券投资,也就是二级市场投资。之所以这么选择,不是觉得哪个更主流,而是不管是私募股权,还是私募证券,都是极为庞大的两个体系。尽管有些私募公司可能两个都做,所以存在交叉的部分,我在书中也会提到,一些私募进入了这个领域,而且做得很好。但这两者毕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或许有些理念相通,但不管是从市场主体,还是历史发展,投资方式上,都是迥然不同的,所以放在一起写是不合适的,只会造成混乱。或许,等到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会再写一个股权私募江湖。
问:您在这本书里记述了很多私募证券基金高手的故事,如杨百万、阚治东、吕梁、赵丹阳等,每个故事都异彩纷呈,您希望通过这些人和故事里传达什么?
仇晓慧:对于这样一个对历史与投资风格都有精彩阐释的书而言,读者应该可以从这两方面获得不同的启发,各取所需。我自己的感触是,任何一种投资方式都有存在与发扬的客观原因,所谓大道至简,如果你找到了一个最适合你的,你绝对可以成为市场高手。当然,不要忘记历史,你要时时记住,你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大背景,不管是市场背景还是政策背景,这样,一个读史的人,思路会更为畅达,你也会心知肚明,什么时候,能最合适地去发挥自己的投资方法。
问:您如何看待私募证券基金的各种投资理念和方法,如:价值投资、技术分析、趋势预判、量化投资等。
仇晓慧:其实都是大派,各有全套武功,都可以路路通顶,关键就看你掌握的程度如何了。
问:您对私募证券基金领域里的权力与规则怎样理解?
仇晓慧:目前,私募证券基金还没有话语权,不成气候的时候,更是谁也没办法说制定规则。只存在私募证券基金与体制、环境的一种冲突。
问:具体来讲,私募证券基金与体制、环境的冲突是一种怎样的状况?
仇晓慧:一方面是私募在合法性上仍然存在争议,现阶段主要有两种合法形式,一种信托私募,也称阳光私募,但信托口子归属银监会管,而他们操作层面有些又归证监会管,经常会发生冲突。如股指期货,银监会是限制的,所以信托账户迟迟不能开,但证监会管辖的基金、券商则早已放开。另一种形式就是今年刚刚出现的合伙制私募,但对于税务、合伙人对账户的管理,有很多细节在实际操作中都有商榷,他们也处在一个半灰色的管理地带。还有就是私募是否能适应目前的体制与市场环境的变化,如体制套利,可能就不适用了,或是对于新入场的私募而言,会有资源上的瓶颈,这里就会有新的冲突产生。
问:跟国外相比,您认为国内的私募证券基金有何特点?您如何看待中国私募证券基金的前景?
仇晓慧:国内私募证券基金因为刚刚起步,与国外相比,最大的差别是稳定性不强。但是他们本身发展速度很快,诸如国外十几年好不容易出现了一个很好的投资方法,中国人两三年就运用起来了,对政策的领悟也应该属于全球一流。
前景有三个方向,在书的后记中也提到了,我写的时候,预测的就是一个长期的方向。一是,将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版伯克希尔.哈撒韦,就是将自己的私募变成了一家上市公司。二是中国全球宏观基金迅猛发展,在国际一流的对冲基金经理中,将出现中国人的名字。此人可能像当年的索罗斯一样,因攻击货币体制漏洞引发亚洲金融危机而成为全球公认的投资大师。三是,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将出现一批千亿级私募,他们不仅管理富人的财富,同时还管理年金、社保等国家资产。我自己预测,最早摘得桂冠的是对中国体制理解得比较深刻、又与政府人脉关系比较深的中国特色派私募。
问:写完这本书后,对销量的预估是什么样的?您这本书的销量十分惊人,你自己是怎么看的?原因何在?
仇晓慧:当时出版社告诉我首印数字时,我觉得已经高估了。销量多少有些意外。因为自己在图书作者方面还是新手,我曾跟朋友说,一个作者估计要写到第三四本书的时候,才有希望写出个畅销书,所以也做好了马拉松的准备。不过能在那么短时间内加印还是很令人振奋的。前两天还听到一个段子,是吴晓波老师说的: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朋友去一个地方做按摩,看到10个人手里,8个人拿着《私募江湖》。
我估计,很多人可能觉得私募是个很神秘的领域,有人能够像武林百晓生那样从头至尾地娓娓道来,那就再好不过了,我一不小心正好做了这么个事情。对于圈内人来说,有些可能是自己想与江湖高手比试一般,有些可能想谙熟一些潜规则,知道中国资本市场的规律,还有些半只脚踏在私募圈的,想看看自己属于哪门哪派,发展前景如何。这本书满足了人们这些需求。
问:创作这本书的过程是什么样的?花了多少时间去收集资料?都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去收集的?
仇晓慧:创作此书有些偶然。因为我自2006年起,一直在构思一个财经小说,涉及的时间跨度比较长。我给自己一个任务,必须要谙熟证券市场20年来所有重要的大事与投资高手。平日里我自己会下意识地去积累、梳理与判断证券历史走向。在2008年市场不理想的时候,私募高手正好比较清闲,我与他们开始接触频繁,我发现很奇妙的是,我渐渐可以将这些人物放在这根历史的轴线中,而且他们之间也有一些脉络与关联,私募江湖的框架就慢慢在头脑中成型。当时我一周至少采访一个私募。有的私募很难找,我就通过各种圈子,诸如券商、软件推销商、理财路演会等等。记得有段时间实在找不到人,我就徘徊在金融公司密集的办公大楼,看大堂里的公司招牌,有没有投资公司,然后一个个门敲过去,或是直奔券商大户室。现在想来这个过程有点像做销售。如此一来,就认识了很多朋友,之后就像滚雪球一样,圈子带圈子。由于一直怀有历史情结,于是每次采访也都会顺带问他们与时代背景有关的东西,私募江湖也逐渐立体起来。
问:创作时您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呢?
仇晓慧:写的过程一直压力满大。因为还要写日常的稿件,那段时间的日常工作是每周写2万字,做10个版。另外就是在晚上写这个书,因为出版机构也会有deadline。那段时间我们报纸正在改版,每天浑浑噩噩地中午去上班。估计领导也很恨我,想我怎么经常迟到。写的时候很兴奋,我有两本本子,一直记录一些零碎的灵感,写完后都涂满了,完成后觉得自己也蛮伟大,因为真的很辛苦。大家看到的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很简单的东西,因为把思路都理顺了,但当时对于我而言,不管眼前晃动的是人还是新闻,都是形同乱麻的素材,一开始连时代划分也不知从何入手,做了多次论证。
问:对这本书的期许是什么?
仇晓慧:我当时希望这本书能够体现出中国私募的水准与发展逻辑,之前国内从来没有人这么做过。书里还有人物的部分。但我在写人物的时候,由于有时代背景作依托,就更为游刃有余,完全不是考虑名气大小,也不想对任何私募人物做谄媚或推崇,只是告诉大家,某个风格或流派的私募,高纯度的代表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的操作理念又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会有什么局限。对悟性高的读者可能体验也会更深刻。
问:这本书其中几章情节很精彩,像是在讲一个江湖上的传奇。为什么想这么写一本有点专业的财经书呢?
仇晓慧:在书的自序中我也提到,我希望自己像《蝉翼传奇》的苏小魂一样,对私募江湖上的脉络与流派谙熟于心,所以肯定受到武侠风格的影响。当时,我还想过用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来命名一些投资流派,但这么做就太像野史了。于是我找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一手拿《蝉翼刀》,一手拿《激荡三十年》,于是就写了个“江湖财经”,最终还是偏正史,毕竟这是财经的价值所在。不经意形成这个写法可能与我从小写小说有一点关联,后来我发现自己找到了鼻祖,西方人写财经都是故事写法,这让我很兴奋,因为这是我与生俱来的表达方式。我大学时候也学财务报表,可以做到在不失专业性的情况下,又能写出好读的文字。
问:未来还有出新书的打算吗?将会是什么题材的?
仇晓慧:目前在写一个财经小说,初步构想是上海滩版的《大时代》,我很痴迷这部TVB电视剧,这个小说也构思了近4年。如果说《私募江湖》是抛砖引玉,那么,与私募接触中有些不可言传的东西,一些更有深度的东西,一些更为复杂黑暗的内幕与冲突,在财经小说中将会有充分的体现。
问:您自己有欣赏的财经作者和财经作者吗?
仇晓慧:我自己最喜欢的财经作家有吴晓波、还有美国作家格拉德威尔。我喜欢的财经书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知名投资人的投资理念与传奇,如《金融炼金术》、《股票作手回忆录》等,这种体验是一般外行写不出来的,也让我对中国私募高手们推崇的大师原始理念谙熟于心。还有一类是有点突发奇想的财经书,如《长尾理论》、《异类》等,喜欢后者与我从小偏好社会学有点关系,这些书与我脑海中经常出现的疯狂理念与想像很契合,也告诉我通过什么方式可以系统呈现。这两类书可能都是我日后创作财经书的主要方向。另外就是一些宏观与历史名著,如《克鲁格曼的预言》、《伟大的博弈》等,这类经典书总是可以让人反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