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贵明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坦率地讲,中国的房价跌涨问题根本不是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因为中国的房价本质上是一个政府问题,而不是市场问题。略懂常识的人都知道,价格的跌涨要么由市场控制,要么由政府掌握,或二者共同为之,但如果所有关键的要素都在政府手中,就算各种资本都能平等进入,各路房地产业神仙均可深度参与,房价也可能受到市场影响出现跌涨,但它却改变不了根本问题,地都在政府手中。
《房价必跌?!》作者说了真话:需求不决定中国的房价,供求均衡这个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在中国的房地产面前黯然失色。中国的房地产老板似乎吃定了一件事:地在我手中,房子在我手中,泱泱大国十数亿民众,只要十分之一的人买房,那中国的房地产业就长盛不衰,中国的房地产业就必然是最赚钱的行业。如果粮都在某个人手中,贩粮的、开饭店的也不过是二道贩子、三道贩子,定价权不会在这些人手中,更不会在吃饭的人手中。房地产商没有原罪,但他们是高房价帮凶,让他们“打起来”貌似竞争,粮价才会抬高。
这就是中国的房价纠结所在。但显然,某个人手中有粮和政府卖地不在同一个层次,因为政府还掌握着政策,当然包括钱袋子。作者对房地产业的资金流分析清晰地展示了这样一个博弈的过程:“以购房者所购房产以及购房者未来收入作抵押,银行贷款给购房者,购房者加上自身首付,向开发商购买商品房,开发商资金再流向政府。”作者引用权威资料分析显示,其中以最高时候占总房价40%的土地出让金、占总房价13%以上的税收流向政府(更有权威数据显示是20%)。由于银行绝大部分国有,各级政府从左边口袋拿出地,右边口袋就能装满钱。
这种背景下要考虑的是,政府准备通过经营城市赚回多少钱。此种情景,房价维持在一个只有部分人能购房的水平才是最佳状况,低房价、居者有其屋的最大后果是,土地不能升值,这不是财政收入总嫌不够的各级地方政府想要的结果,只有很大一部分人买不起房的时候房产才成为一种真正稀缺的资源。
但由此,我不能同意作者“房价必跌”的结论。作者认为,由于上述因素催生地方政府极力推高房价,房地产业泡沫不可避免地胀大,中国必然陷入在全球各地灵验的房地产周期理论,泡沫必将挤破,房价必将下跌。
作者以我国香港地区的房价涨跌、日本上世纪80年代房地产业泡沫与经济大萧条、美国1997年至2009年房地产周期及次贷危机为论据,证明中国房价下跌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客观现象。对于市场高度发达的美日与香港地区的房地产业我比较陌生,无法判断作者的分析是否符合逻辑。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这三地无一不是市场高度发达之区域,银行不是政府私生子,真正自负盈亏;土地出让金也不能随政府之意挥霍;政策尽管也受大资本的影响,但不至于政府在作为裁判的同时,总是照顾自己家运动员的利益。此三地房地产业的涨跌是真正的市场行为。
而中国的房地产业显然不是如此。就好比,没有人不承认西方的金融体系高度发达,而中国的金融改革刚刚起步,但在金融危机中中国的金融体系却能独善其身,奥妙不是中国的金融有金刚不败之身,而在于它根本不在其中。
因此,周期理论对中国的房地产业来说,由于存在的背景很不一致,其理论价值必然大打折扣。但我并非否认房价在中国下降的可能,它的前提有三,需要细致观察:
其一,政府能容忍多大程度的房价下跌?中国的房价是回到2000年,还是2005年,又或是2008年底的水平?这个问题还暗含了政府采取何种视角,即认为怎样一个水准的房价既能保障一定程度的自有住房水平,还能保障城市继续得以“经营”。
其二,政府对房地产业泡沫的掌控能力,即泡沫将以何种形式被挤破,或者自动破灭。中国政府不再是1990年代的政府,泡沫自动破灭的可能性非常小。不过借用一个汶川地震后官方常用的词语,只要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动摇,那我们可以认为,房地产泡沫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可控的。
其三,不要忘记,中国的有钱人越来越多,他们买得起房,越贵就越喜欢买——中国目前可以赚钱、或者说高回报赚钱的机会太少了(尤其是股市已经成为传说的背景下),谁都知道,房子是不动产,必然保值升值。更何况,这个进程伴以城镇化进程,泡沫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被新增城市人口抵消。
房价问题,解铃还须系铃人——近段时间以来,房地产业半市场化趋向或可见端倪,尽管持续效果仍待观察。判断政府实现良治的决心、能力,才是中国房价问题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