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清友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
拿到清友的新书三月有余,好几次提笔疾书却又半途而止,不得不感慨,知易行难,阅读、品味清友的文字清新淡然,但想为之做评却难于上青天。原因就一个字“专”。
一解为“专一”。清友之清即在其研究之专一,其实于文章之外清友是一个博闻强记、眼界颇宽的学者,但令人惊讶的是,文章之内清友始终与“能源经济”、与“黑金石油”骨肉相连。此种专一让这本《石油的逻辑》蕴藏了无数智慧的点滴。
二解为“专业”。对于油价这样一个脍炙人口的话题,市场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分析和预测,为吸引眼球,阴谋论者、博出位者、神秘论者大行其道,清友的卓然不群在于其分析模式之专业、研究框架之井然有序。专业的研究,不一定能得出最准确的预测,但肯定能给出最可信的逻辑。
三解为“专情”。从七年前第一次读到清友的博客,到过去三月间品味《石油的逻辑》,字里行间总能感受到清友对其研究领域的丝丝深情。同为研究者,我可以深刻体会到专情于研究的艰涩,这意味着每一个灯红酒绿的夜晚在枯灯下的不眠苦读,这意味着每一个潮起潮落的日子在抽象世界中的孤独徘徊,这意味着每一个空气清新的清晨在信息世界里的不懈游走。可贵的专情为清友的研究打上了真诚的标签,进而保证了《石油的逻辑》是“我手写我心”的果实,而非某种利益诉求、某种潜在压力催生的鄙陋文字。这种专情在我看来,是值得品味并带来阅读快感的真性情。
清友的真性情,还体现在这本书的名字。在我看来《石油的逻辑》并不像是一本畅销书的书名,如果改成《预测油价的秘密》或是《谁准确预测了油价》或是《黑金战争》之类的名字,也许这本书可以卖得更好。其实不为人知的是,清友真有点像“章鱼哥”,在2008年油价冲上140的疯狂日子里,所有市场人士都在畅想油价高开高走的未来,只有清友不识时务地判断那是“最后的疯狂”,结果油价出人意料地高台跳水,清友完胜;在2009年初油价跌到40的悲惨日子,所有市场人士又都在哀叹黑金年代的逝去,只有清友耸人听闻地建议“战略性抄底”,结果随后油价再一次触底反弹,清友完胜;就在不久之前,清友还在一次小聚中基于历史实证分析预言中国股市难现强势,至少从那以后的走势来看,清友再度小胜。
作为隐藏很深的“章鱼哥”,清友却从不标榜自己是个“预言家”,这也正是我喜欢《石油的逻辑》并坚持认为这是一本有知识、有内涵却不会板着面孔的学术书的真正原因。我始终认为,当一个经济学家正襟危坐谈预测的时候,他已经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了,每一个受过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都不会以预测对了某个未来而沾沾自喜,原因很简单,经济学不预测。就像曼昆说的,经济学最终教会我们的是一种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解剖现实,去寻找逻辑,去思考趋势才是经济学家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