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10-02-25 作者:陈刚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人们常说“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实际上,对于整个国家和行业的发展来说,如何通过标准的制定掌握主动权,尤其是在国内行业发展宏观规划和争夺在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权上,也显得尤为重要。 电动汽车作为新生产业,国际上尚未出现绝对的领先者,我国一些企业已经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虽然不能说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但在这一领域,尚有争夺主动权的空间。这与在燃油汽车时代落后的中国汽车产业相比,显然有了站在相近起跑线上、可以大干一场的期待,因此长期的战略布局和短期的战术安排都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去年初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也提出,要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到2011年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能。规划期望我国汽车行业在新一轮的技术革新进程中缩短与世界先进汽车技术的差距,甚至是达到平起平坐。 而来自官方的消息称,我国目前正在加紧制定的纯电动汽车国家标准,今年上半年会有一个“标志性的成果”,国标框架有望出炉。如果不出现意外情况,相关标准有望在今年出台。 对于我国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的评价,官方认为无论在进度上还是在数量上均处在世界前列。标准将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并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根据企业和业内专家的反馈来看,我国目前电动汽车的标准化工作虽然拥有主动权,但尚不能说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产业发展的现状决定了标准需要及时跟上,并发挥统领全局的作用。我国的一些车企在电动汽车领域早已先行一步,实际的投入和市场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排名前30位的汽车企业近几年都有自主开发的新能源汽车亮相各类车展。 但是,这些企业却面临着标准不统一和核心技术不足形成的政策和市场风险。国家标准制定后,肯定会有一批企业的研发路线和产品规格与之相异,仅以“插电式”和“电池式”以及充电接口等众多方面而言,各家企业就不尽相同。 这本身已经暴露出标准缺位带来的负面影响。既然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就应当尽可能快地予以消除。企业也因此呼吁通过国家标准来规范行业发展、推进商业化进程,以最快的速度制定出适应这种要求的标准。 专家认为,标准滞后对汽车产业的影响从研发、生产环节一直延伸到使用环节,比如,如果消费者发现电动汽车尽管在节能上有优势,但缺乏配套的充电设施,用起来很不方便,他们会退避三舍。这反过来会影响汽车企业研发、生产纯电动汽车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国家标准的制定,将使尚未但想要进入电动汽车领域的企业有了依据,而已经进入的企业能够依据标准调整自己的产品,以达到国家的规定,同时,也可以避免出现许多实力不够的公司一窝蜂上马电动汽车项目的混乱状况。因此,及早制定标准能够避免很多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更加公正公平。 不过,实际利益的驱动,也使得汽车厂商努力争夺在电动汽车国标制定过程中的影响力。而专家认为,从推动企业致力于技术突破、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进而推进整个中国企业的发展来看,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应当让那些拥有专利的企业拥有更多的发言权。从理论上来说,在新能源产业链中获得最大份额的,也将是那些已经在技术方面实现一定积累的车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