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者:被换算成平方米的“刚性需求”
    2009-11-13    作者:本报记者 任会斌 邓卫华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任凭有多少怨声与批判,任凭销售量如何衰减,过去几年来,我国的房价总体水平却升势不改,连创新高。究竟是什么给了开发商涨价的底气?
    “多少人进城、多少人成家……在开发商那里,都被换算成了平方米!”在山东省青岛市一家公司供职的顾小琴说,这些所谓的“刚性需求”,显然成了开发商“挟持”市场和民众的砝码。

    结婚成家“硬指标”

    “我们着急买房,纯粹是结婚的形势所迫,没有自己的房子,似乎缺少结婚的那种感觉!”谈起买房的经历,今年10月刚结婚的顾小琴如是说。之前由于没房子,婚期已一拖再拖。
    28岁的顾小琴原籍江苏省南通市,2004年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后与男朋友一起留在青岛市工作,婚事也逐渐提上日程。在买房之前,顾小琴和男友一直租房住。
    “每月600元租了间房子,一下班屋里除了人就是墙,生活都不方便,更别谈结婚了,而且租房没有家的感觉。”顾小琴说。
    为了尽快结婚,去年8月她与男友“集资”,在离主城区较远、房价相对便宜的四方区买了一套93平方米的商品房“虽然居住环境不太好,上班也远,但每平方米的售价仍高达5810元”。
    记者了解到,为了买房和装修,小两口花光了10多万元积蓄,顾小琴的父母与婆婆家也分别资助了2万元和5万元,其余全是银行贷款。
    尽管每月总收入在8000元左右,月供2100元、还款期30年的贷款依然让小两口“很有压力”。顾小琴说“我俩都是农村出身,父母积蓄不多,日常经济开支加上还贷,经济上比以前紧张多了,买房后很多方面得限制,生活开支能省则省。”
    像顾小琴这样为结婚买房的年轻人很多。受传统观念影响,主要承担这一“重任”的男青年压力较大。部分男青年抱怨说,没有房子,处女朋友都成问题,更别谈结婚了。所以,目前住房已是结婚的“硬指标”,高房价下买房实在是无奈之举。

    子女成长“通行证”

    子女承载着父母的希望。因此,为让子女获得更好的成长、就学等环境,或减轻已工作子女的经济压力,出资购房的家长为数不少。
    老家在赤峰市元宝山区的邢志勇,父母都在煤矿工作。他2005年从呼伦贝尔学院毕业后,进入伊利集团市场销售部门任职,每月收入3000多元。
    为了邢志勇工作便利,也夹带着催促结婚的意思,去年已退休的父母出了近10万元首付款,帮他在单位所在地呼和浩特市金川开发区买了一套100平方米的住房。
    “与部分经济紧张的同事相比,目前我基本没有啥压力,而且买房可以逼迫自己储蓄。”邢志勇直率地说,单位的年轻人多,平日大伙在一起活动,日常花销大,没买房之前,基本上是“月光族”。
    “现在经济条件强了,不能让孩子也像我们一样,两手黑灰地刨食吃,他们应该有更好的发展!”鄂尔多斯市一家煤炭销售企业的股东李志军说。
    据了解,李志军每年的收入在三四十万元以上。为了让7岁的女儿享受高水平教育,2007年他耗资50多万元,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一个小学附近购买了一套130多平方米的住宅。
    “这价格,当时算很高的了,因为小区旁边的小学教学质量很高,很多买房的人都是冲学校去的。”买房后,李志军一家三口在呼和浩特市落了户,孩子也转了学。“花点钱算啥呢?大人活着,不就是图孩子能有出息么?”

    品质生活“安乐窝”

    “户主年龄与购房能力成反比,与住房面积及价值成正比。”家住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的赵新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出了自己的体会。
    “以前省吃俭用、拼命工作,图啥?不就想多攒点钱,全家过上好日子么?现在年纪不小了,如果还让老婆孩子挤在个小屋子里,攒的钱再多有啥意义?”
    赵新民今年40岁,2007年他以每平方米3700多元的价格,在呼和浩特市中山西路附近购买了一套近150平方米的商品房。
    赵新民家过去的房子是从单位分的,面积不足80平方米,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一家人觉得家里越来越拥挤。“儿子请同学开个生日聚会,屋子小得都活动不开,后来干脆不往家领了。”
    “媳妇也总在耳边念叨,说谁家的新房子如何大、装修如何现代,那些乔迁新居的同事们,谈起自家的房子也是神采四射”。几年下来,赵新民终于坐不住了“买就买吧,反正手头有点闲钱,再说人活着不就图个舒心和体面么?”

  相关稿件
· “年轻人10年买房”要有切实保障 2009-11-09
· 一年涨十万 长春购房者痛陈买房要趁早 2009-10-30
· 不同的买房记 2009-10-22
· 美推出住房新政策助穷人买房 2009-10-21
· 买房“啃老”高房价之祸 2009-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