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需要一个国家战略
陈清泰、吴敬琏等提出
    2009-09-24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大连举行的夏季达沃斯年会是一届“绿色达沃斯年会”,年会的公务用车中有257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占会议公务用车的一半以上。图为一辆为夏季达沃斯年会服务的纯电动汽车。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2008年11月27日,重庆市政府向长安汽车集团采购的首批混合动力政府公务用车正式交付使用。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中国能否抓住新能源汽车的历史机遇,赢得一场未来的竞争,亟待一个智慧的国家战略,以及整个民族的发奋努力。
    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培育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产业支柱与建设经济长期发展的体制环境”课题组的课题报告提出,电动车的发展已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争夺未来汽车产业制高点的竞争,我国具有一定的有利条件,政府部门和企业对后续开发和产业化应有足够的紧迫性。我们应加快制定电动车发展的国家战略和一揽子措施,加强政策引导和调控;加大后续技术投入,积累自主知识产权;充分发挥“十城千辆”的示范、验证效应;明确支持自主技术,防止“劣币驱逐良币”。

    在能源环境的巨大压力下,汽车业寻找清洁能源、替代能源已经经历很长时间。近年来动力电池取得重要技术突破,在新能源汽车多种技术路线中“汽车电动技术”脱颖而出。奥巴马明确提出“美国汽车产业的技术方向是插电式电动车”。这一观点很快被广泛认同。汽车动力技术革命的亮点很快被当作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各大汽车生产国和汽车厂商行动之迅速、力度之大、步调之一致,是前所未有的。它已演变成一场争夺未来汽车产业制高点的竞争。当前,从认识上、政策上、行动上如何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将影响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

    电动车是一个大战略

    汽车电动化是涉及国家能源战略的重大问题。奥巴马上任伊始大力推进“插电式电动车”,是基于对科技发展成果和前景的判断,出于减少对国外石油依赖、改变美国在气候变化上的被动地位和重振美国汽车业所作的战略抉择。
    过去一百多年的工业社会是建立在石油能源基础之上。直到现在,世界能源消费的40%、交通能源的90%还依赖石油。发达国家为获取工业化所必需的石油资源不惜采取各种手段。为此,百年来石油地缘政治风云变幻、局部战争不断。现在,包括中国、印度等新一轮工业化国家涉及的人口超过已工业化国家人口总和的两倍以上。可以预计,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与石油资源终将枯竭的矛盾,将导致廉价石油时代的终结,使依赖石油的工业化成本大幅上升;在全球石油资源分配格局早已稳固的情况下,后起国家获取石油资源的形势也将更加严峻。
    在中国汽车业产销两旺的时候,令我们长期甩不掉的一个隐忧就是,在13亿人口的大国轿车进入家庭正方兴未艾,但日益严峻的能源环境问题如何解决?
    中国1993年前还是石油净出口国,10年后,2002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就上升到25%,2003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三大石油进口国,2008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已骤升至51.4%。而且,在未来较长时间我们还处于能源需求旺盛的增长期。本土石油资源的短缺、快速增长的进口、高昂的油价和能源生产与使用造成的污染,使我国在能源与环境方面面临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最为严峻的挑战。实际上,就减少对国外石油依赖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紧迫性而言,我国绝不亚于美国。
    这场新能源革命为我国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途径,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机动化过程中的能源安全与环境保护问题。为此,国家应把新能源革命看作一个大的战略、把汽车电动化作为历史性机遇,从国家能源安全出发,以前瞻性新视角、长远战略眼光评估新能源汽车的形势,并重新审视国家汽车能源战略。
    从长远看,圆13亿中国人的“汽车梦”寄希望于电动车。

    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突破口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汽车生产大国,但绝不是强国。汽车业百年来最重要的一次汽车动力技术的革命为中国企业的技术追赶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我国从“十五”开始制定和实施新能源汽车科技规划,产、学、研几十家机构参与,对各种主要技术路线都进行了跟踪研究。国家“863”项目投入20亿元研发经费,形成了以纯电动车、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车三种车型为“三纵”,以多能源动力系统、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动力蓄电池及其管理系统三种共性技术为“三横”的,基于“汽车动力电动化”的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格局。我们基本跟上了全球的步伐,大体站到了世界同一“起跑线”。这在中国汽车史上还是头一次。
    基于插电式电动车具有从根本上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和可以达到零排放的特点,它应当是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方向。我国在电动车上已有一定的技术积累,主要汽车企业资金相对宽裕,有能力加大相关技术投入;中国是电动车所需的锂和稀土比较丰富的国家,具有资源优势;在传统汽车动力技术中沉淀的资产相对较少,技术转换成本较低;汽车消费处于增长期,具有明显的市场规模优势。这些优势使我国在发展电动车方面具有相对有利的条件。去年奥运会对国内研发的新能源汽车进行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应用验证,为进一步的研发工作提供了依据。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和“十城千辆”示范工程将为产业化奠定基础。中国有可能借助汽车动力技术转换的时机,改变过度技术依赖的被动局面,在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上实现突破。
    可以预计,未来20-30年将是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影响未来的大趋势,对我们来说既是良好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

    制定国家战略和一揽子措施,正确地引导和调控

    电动车对减少石油依赖和减少排放的划时代意义,对企业和消费者来说都属于“外部性”效益。在传统汽车市场购销两旺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国家能源战略的强力引导和政府政策作为“第一推动力”,电动车可能会因缺乏经济驱动力而自生自灭,胎死腹中。
    美国政府为推进插电式电动车计划,在短短几个月内紧锣密鼓地出台了一系列强力措施。联邦政府投入140亿美元支持动力电池、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消费者购车补贴和政府采购。美国还设立了一个总量为250亿美元的基金,以低息贷款方式支持厂商对节能型汽车的研发和生产,目标是每年汽车燃油经济性指标提高4%(到2020年将燃油经济性提高一倍,即平均6.67升/百公里)。2012年前美国联邦政府购车中一半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汽车,2015年美国道路上行驶的插电式电动车达到100万辆。这一揽子计划形成了美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市场化的第一推动力。
    几年来,我国有关政府部门都对新能源汽车出台了一些支持性政策,对前期的技术研发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产业化是涉及国家能源战略、城市规划、电力系统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此时,离开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和具有足够力度的一揽子规划与措施,产业化不仅难以实质性推进,而且也不足以使生产者和消费者产生应有的预期。到目前,国家未来汽车能源战略尚不清晰,电动车发展的战略地位还不明朗,电动车的产业化路径还不明晰,电力供应、充电基础设施保障前景还不清楚,激励电动车生产和消费的政策仍若明若暗。在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建立起良好预期的情况下,奥运会试运行的成功似乎已经“完成任务”,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更加关注在传统技术路线上的追赶,对电动车产业化看法尚不统一,也不愿贸然推进;而各个企业尽管都跃跃欲试,但实际行动却十分迟缓。特别是本土主力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总体上呈现出一种“雷声大雨点小”,“多观望、慎行动”的态势。消费者则是期待、观望和等待。
    当前,应抓紧规划未来的能源结构,制定一揽子措施,积极而有序地引领产业化。例如,较大幅度提高燃油税、制定逐年提高的燃油经济性标准和排放标准、规划并公告插电基础设施跟进步骤、电力的分配和供应前景;明确政府采购政策、初期购车经济激励政策;还应及时发布电动车相关的安全法规、技术标准、市场准入条件等。生产者和消费者只有产生明确的、可以接受的对未来的预期,他们才能从观望转向行动。

    加大后续技术投入,积累自主知识产权

    经过奥运会的验证,总的判断是,我们掌握的技术已经达到制作“样车”的水平。但要使其成为广大用户满意的主流商品,无论整车还是零部件都还有大量后续开发工作。
    新能源汽车竞争的核心是技术的突破。政府和企业关注的重点必须聚焦于掌握核心技术,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并在此基础上推进产业化。绝不应急于抢先从国外买进关键零部件拼出几辆汽车造势,制造一场“虚热”,打乱国家战略全局。
    在这样一个重大技术突破的关键时刻,政府应以更大的力度支持“三纵三横”竞争前的技术开发,毫不放松地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力争较快地顺利渡过产业化这一关。
    锂离子电池及材料是未来竞争的一个焦点,要持续支持动力电池技术的研发,以巩固和提高我国已有的领先地位。整车的难度在技术集成,而很多关键技术则在零部件。在新能源汽车起步之时,要汲取历史教训,特别注意对电机等关键零部件技术的支持,使其与整车同步发展。加大电池管理系统、机电及其控制系统、汽车操纵系统、高压电子器件和嵌入式软件等关键、共性技术支持力度,力争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培养一批高端人才。在汽车的外部性(如安全、能耗、环保、插电接口等)领域制定和实施能保障社会利益的、适度先进的技术标准,为产业化起步创造条件。插电式电动车还有一个充电或换电池的商业模式问题,需要在试点中进行方案优选。这些领域都需要政府的关注和支持。
    回顾上世纪50年代的半导体、60年代的激光,在研发阶段我们与发达国家差距相对较小,进入产业化阶段差距就拉大了。主要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至今没有完全改变。现在我们国家和产业实力已今非昔比,绝不能再重复过去。

    充分发挥“十城千辆”的示范、验证效应

    “十城千辆”是迄今为止世界汽车行业最为庞大的实验验证工程,必须有科学的实施方案、严格的组织管理和明确的推动产业化的目标。例如,入围的对象必须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零部件和整车;在车型选择上,应同时考虑公交车和轿车(如出租车);在技术路线上,应以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为主,兼有其它技术形式;考核的重点是整车、关键零部件及控制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以及对有关技术标准做进一步验证;验证过程必须有科学的方法、严格的责任制度、详细的验证大纲、翔实的记录和完整的验证报告;还应对未来插电式汽车的商业模式、充电方式、基础设施进行探索和优选。
    以每辆车验证行驶10万或20万公里计,“十城千辆”总计就将行驶10亿至20亿“车公里”。如果把握得好,经历如此巨量实验和在此过程中的改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完全有可能由实验样车阶段走向产业化、商业化应用阶段。

    防止“劣币驱逐良币”

    在这一产业升级的重要时刻,政策的把握至关重要。搞得好中国汽车业可实现技术跨越、缩短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把握不当则可能成为一场闹剧,轰轰烈烈一番之后汽车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依然如故。
    例如,在现有政策下,为获得国家财政补助资金,有的企业不是加紧研发、积累自主知识产权,而是迫不及待地购买国外的电池、关键部件和控制系统进行拼装,美其名曰“系统集成”。这是当前来得最快、短期成本最低、没有更多技术含量的装车方式。但是,中国政府没有资助国外关键部件验证的责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如果第一例“拼装”做法得到国家支持,那么十个、一百个事例就将接踵而至;“拼装”大行其道,自主创新就将灭亡。
    再如,我们必须承认,本国企业与巨型跨国公司相比,即使在新能源汽车上仍有不小的差距。电动车是技术的较量,也是商业模式和技术标准的较量,把握市场先机十分重要。如果任国外电动车抢先进入中国,就将迫使中国电动车的技术标准、基础设施等向某一厂商靠拢,从而使我国从一开始就丧失了竞争中的主导地位。因此,新能源汽车进入市场的速度应与本国新能源汽车成熟的程度大体相当。财政资金的支持也应主要针对本国企业的自主创新。
    还有,“十城千辆”是支持全国相对成熟的、自主创新产品的试验验证,其中理应包括“十城”以外企业的产品。如果“十城”中的“千辆”不管是否是自主创新、也不管技术是否成熟,统统包给“本城”厂商,就会形成新一轮地方保护主义,恶化市场环境,堵塞相对成熟的技术参与公平竞争和示范实验的机会,这将是对自主创新的巨大打击。

    机遇稍纵即逝

    最近,各国政府纷纷加大对电动车技术的支持力度。不仅奥巴马把电动车作为刺激经济和拯救汽车业的一张王牌,而且欧盟、德国、日本、韩国政府也都出巨资支持第二代电池和电动车的研发,强度空前。去年比亚迪宣布将推出商用化插入式电动车后,日产、丰田、通用、奔驰、雷诺等厂商加快了插入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和生产步伐,在很短的时间内各大汽车公司与电池厂商的合作、产业联盟已经建立,并纷纷将其产品上市的时间提前。这些跨国巨头一旦下决心投入研发和产业化,就可以利用其雄厚的技术、资本和品牌优势,有效整合全球的资源,在电动车领域“后发先至”。发达国家的专利、标准、产业联盟、电动车品牌优势一旦形成,特别是跨国公司电动车如果率先大举进入中国,我们自主创新的成果有可能被边缘化,使我们重新回归到受制于人的被动地位。
    这是一场争夺未来的竞争,政府部门和企业应有足够的紧迫性。百年机遇,稍纵即逝。(课题负责人:陈清泰吴敬琏课题组成员:高世楫张永伟王青肖庆文报告执笔:陈清泰)

[相关链接]


    惠州比亚迪电动车电池生产基地建成并投产  
 
    今年8月,比亚迪电动车电池生产基地在广东惠州建成。此基地将担负起比亚迪电动车核心技术———铁电池的生产任务。据了解,新落成的比亚迪电动车电池生产基地主要进行铁电池的大规模生产。正因为铁电池的运用,比亚迪F3DM摆脱了对充电站的依赖,更有利于商业化推广。随着电动车电池生产基地的建设完成,比亚迪已初步完成了电动车产业链的构建,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产业化进程开始提速。
 
    美企拟在渝投资电动汽车电池生产基地 
 
    重庆市涪陵区与重庆力帆集团、美国波士顿电池公司正式签订三方合作协议,拟在涪陵合资打造西南地区首个电动汽车电池生产基地。其中,波士顿电池公司投资额高达1.5亿美元。
    力帆集团总裁尹明善表示,该基地最快在今年内投产,届时集团将优先采购其电池产品。力帆目前正在研发320、620电动汽车,其中,320车型预计今年底可批量生产,并首先在重庆主城区试运行。据悉,长安汽车、建设工业、小康控股、宗申集团等重庆汽摩企业也已经进入电动车及其配套的研发制造领域。  (王松涛)
 
    盐城中大电动汽车项目明年投产 
 
    盐城市中大集团总投资达8.19亿元的中大青山纯电动客车项目11月开工建设,预计明年12月正式生产运营。据悉,中大青山纯电动汽车是利用中大汽车全承载车身技术,完美结合了中大集团合作伙伴青山能源研究所曹青山先生发明的双锭一转电机、大容量动力电池及能源管理系统研发而成。中大青山纯电动客车所使用的电池一次充电可持续行驶500公里,充放次数大于1000次,使用寿命大于50万公里。中大青山电动客车在续驶里程等关键指标上一鸣惊人,不仅彻底摆脱“概念车”标签,也将让业内对中大汽车在新能源客车领域发展的实力刮目相看。目前中大青山纯电动汽车所配备动力电池已通过了《国家863计划电动车动力电池试验所》的安全性检测。(韦芳)
 
    雷诺“豪赌”纯电动汽车 
 
    雷诺在日前法兰克福车展上展出4款纯电动车。雷诺集团执行副总裁佩拉塔表示,雷诺和日产已有了一个研制汽车用电池的分公司,在电池的最低投资、性能及成本的评估方面占有优势,2012年秋雷诺和日产就会将纯电动车推向市场。佩拉塔预计,到2020年纯电动车在全球家用轿车市场上的份额会达到10%。对于电池成本过高的问题,佩拉塔指出随着研发的进展电池的潜力已日益提升。他指出,目前日本有7家企业在研究汽车用电池,韩国和美国也各有3家。如果电池的供电能力能提高一倍,电池成本就会大幅度降低。(芦龙军)
 
    德国政府批准5亿欧元支持电动车技术计划 
 
    德国政府8月19日公布国家电力车发展计划,内阁已经批准了5亿欧元支持电动车技术计划。据悉,德国政府希望能在2020年前将本国电动车使用量上升至100万辆,2030年达到300万辆,并使德国保持在新能源交通工具领域的领先地位。此次政府的计划包括2011年前投入5亿欧元支持电动车技术的发展。根据数据,德国政府正力争在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至原来的40%,并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重由此前的12%上升至30%。(陆群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