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宁夏银川召开的陇海兰新经济促进会第十二次年会上,与会专家提出应整合陇海兰新沿线交通资源优势,加快陆桥经济带次区域物流业发展。
陆桥次区域目前已形成了六大经济圈
据太原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魏建庭介绍,陇海兰新经济带物流业发展有3个方面的基础条件。一是经济基础良好。陇海兰新地带东起连云港,经徐州、郑州、西安、兰州、西抵乌鲁木齐,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以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工业为主体的陆桥经济带。二是交通通信发达。据预测,到2010年,亚洲与欧洲之间将有30%的货物选择新亚欧大陆桥运输。三是政策环境改善。国家出台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陆桥次区域目前已形成了六大经济圈,分别是:
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圈;包括郑州、洛阳、开封等九城市,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中原经济圈;物流企业数量多,第三方物流开始起步的“关中——天水”经济圈;以兰州为中心的甘肃经济圈;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经济圈;以太原为中心,以晋中的榆次区为次中心的大太原经济圈。
陆桥次区域经济圈物流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同时也存在不少困难。如陆桥经济带集聚能力不够强、物流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市场壁垒尚未消除等,因而制约着物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此,专家们提出了推进陆桥及次区域经济圈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尽快研究制订陆桥及次区域经济圈物流业发展规划
太原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魏建庭认为,发展规划对引导和推动陆桥及次区域经济圈物流业成长和壮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横跨十几个省(区),沿桥及次区域经济圈生产力及现代物流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的任务繁重。在国家实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整合交通运输资源、积极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深度背景下,由陇海兰新经济促进会牵头,协调国家有关部委、沿桥及次区域经济圈省(区)、市(州),尽快研究制订陆桥及次区域经济圈发展总体规划及物流体系建设规划。
用科学规划来指导物流业发展,并争取国家从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及财税政策等方面,引导和支持陆桥及次区域经济圈物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完善陆桥及次区域经济圈物流合作与协调机制
陇海兰新促进会秘书长毋晖建议,应不断完善陆桥及次区域经济圈物流合作与协调机制。
强化陆桥及次区域经济圈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构筑共同推进陆桥及次区域经济圈物流合作与协调发展的机制框架,组织实施与陆桥及次区域经济圈物流业协调发展相关的经常性活动,加强物流、项目投资、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合作。通过产业协作和要素联结,促进陆桥及次区域经济圈物流业的联动发展,形成整体聚合效应。
按照政府搭台、企业联盟、合作多赢、规范市场、服务经济的基本要求,消除地区封锁、行业垄断和影响物流畅通的各种壁垒,优化物流发展环境,促进市场相互开放,加快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及物流大市场的形成,充分体现物流体系的有效性、系统性、开放性、综合性和整体性。
遵循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推动物流功能、企业内物流、企业间物流、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人力资源和管理体制等各方面的资源整合,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水平和效率,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物流联动发展、区域共同繁荣的目标。
加快构建陆桥及次区域经济圈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陇海兰新城建联合会会长高省安指出,现代物流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平台是交通运输网络和物流信息系统。
信息化、网络化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网络技术)是现代物流的重要技术支撑,推进信息化是加快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建立陆桥及次区域经济圈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既有利于沿桥各节点城市和地区行业主管部门利用信息科学地进行决策分析和规划,又能够提高对区域性物流业务的管理和调控能力,还可以促进物流产业的整合与提升,进而推动陆桥及次区域经济圈物流产业的加速发展。
因此,应在充分发挥陆桥及次区域经济圈物流链铁路、公路、航空口岸以及各大中城市物流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作用的基础上,加快构建陆桥及次区域经济圈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完善的现代物流标准体系,共同推进现代物流公共信息系统建设,尽快开展相关物流信息资源的收集、筛选、分类和加工,实现陆桥及次区域经济圈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和利用,提升陆桥及次区域经济圈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信息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