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定思痛山西终结“小煤矿经济”
    2009-08-31    本报记者:王炤坤    来源:经济参考报

    山西潞安集团煤油循环经济园区一角。本报记者燕雁  摄

    山西的几千座小煤矿曾经强劲地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几年,山西的小煤矿一直在整合,9万吨、15万吨、30万吨,门槛在不断提高,但全省煤炭工业“多、小、散、低”的粗放模式仍未彻底改变。目前,全省仍有各类煤矿2600座,其中30万吨及以下的小煤矿占了近七成,各类矿井平均单井规模只有36万吨。全省采煤机械化程度不到30%。
    小煤矿给今天的山西带来什么?《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到的数据材料令人触目惊心。

    小煤矿成为“山西之痛”

    ———资源和生态环境代价畸高。山西煤炭工业厅综合处长丁纪岗说,大量中小煤矿资源回采率只有20%左右,这意味着每采1吨煤要破坏和浪费4吨资源,按中小煤矿年产3.5亿吨煤计算,每年要破坏和浪费约14亿吨的宝贵煤炭资源。全省煤矿采空区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里,而且每年新增塌陷区面积近百平方公里;煤矸石堆存量超过11亿吨,占地已近1.6万公顷。
    丁纪岗说,保守估计,近30年来,全省因粗放采煤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接近4000亿元。在小煤矿遍地开花的地方,曾经美丽的家园与河山已经面目全非,山西已多次被中科院等机构列为可持续发展能力严重不足的省份。
    ———税费流失严重收入分配悬殊。大量小煤矿和非法黑口子的存在,使管理部门很难准确掌握全省煤炭的实际产量,导致税费流失严重。据煤炭和税务部门估计,近两年,山西煤炭实际产量在8亿吨左右,而每年的报表产量只有6.5亿吨左右,也就是说,每年有1.5亿吨左右是逃脱了监管的“黑煤”。参照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吨煤近百元的税费负担计算,仅此一项,全省每年流失税费百亿元以上。
    山西财经大学王森教授说,少数矿主暴富之后不思进取、不思回报社会,而是热衷于炫耀性消费,使“山西煤老板”这个中性词几乎变成了暴发户奢侈靡费、为富不仁的代名词,严重损害了山西的形象。
    ———矿难频发,主导产业几成“夺命产业”。山西大、中、小煤矿之间的安全生产水平差距十分明显。山西煤监局对近两年国有大矿与地方小矿的产量和百万吨死亡率进行比较,地方国有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是国有重点煤矿的3.8倍,而乡镇小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则高达国有重点煤矿的11.3倍。小煤矿产1吨煤要付出十倍于大矿的生命代价。

    小煤矿经济是“过山车经济”

    煤炭产业表现出强烈的周期性风险,使山西在1998年到现在的10多年时间里就深刻体验了两次“过山车”式的大起大落,经济上的大起大落让山西人吃尽了苦头。
    杜复兴曾任山西煤炭工业局长、山西焦煤集团董事长,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煤炭的冲击他深有体会。他回忆说,上个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时,山西优质的动力煤被压质压价只有几十元,真是“好肉跌成了豆腐价”!就是这样,我们的销售人员还手捧乌金低声下气到处求人,请客送礼,一个电厂销售人员一句话有时就决定了一个煤矿上万人的饭碗。一位国有煤炭企业副总到外省推销原煤,对方提出喝一大杯酒就订万吨煤,这位老总身受重托卖煤心切,当场喝得严重胃出血住院。1998年至1999年外省拖欠山西的煤款超过116亿元,占当时全省煤炭行业年销售收入的三分之一多。
    “为什么会这样?除了市场需求严重下降之外,主要原因就是当时我省煤炭企业是散兵游勇,煤矿主体多达五六千个,内部展开无原则的杀价。很多小煤矿凭着原始粗放开采的极低成本和偷税漏税行为,以严重低于市场均价售煤,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煤炭交易秩序。”杜复兴分析说,为什么山西一年产五六亿吨煤,每年煤炭出省销量占全国省际间煤炭净调出量的四分之三,还不能掌握市场话语权?原因就是产业集中度低、生产和销售的决策过度分散,陷入“煤越产越多、钱越赚越少、市场越来越窄、话语权越来越小”的尴尬境地。
    当前,更大范围的国际金融危机出现,煤炭市场又进入下行期,人们担心,当年的心酸一幕会不会重演?杜复兴说,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就要推进煤炭资源整合,以资本、资源和产权等为纽带,打造大集团大基地,攥紧拳头闯市场,争取行业的话语权。

    终结小煤矿是大势所趋

    作为煤炭和火电替代能源的水能、风能、核能、太阳能、生物能源等新型能源的比重日益扩大。随着西部大开发加快、交通条件的改善,能源中心逐步西移是趋势。内蒙古、陕西、宁夏正在向煤炭大省(区)迈进,以新疆为代表的第三梯队正在形成。山西作为国家能源基地需要做出战略调整。
    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厅长王守祯说,任何一个行业增强竞争力、抵御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大做强。当我们环视全球时发现,世界产煤大国中,澳大利亚前5位煤炭企业占总产量的七成以上;美国前4位煤炭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达45%以上;南非前4位煤炭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达到60%以上;印度1位煤炭企业的产量占到总产量的近90%;德国近2亿吨煤炭全部由一家公司生产。看看国内,以神华集团、中煤集团为代表的全国性、区域性煤炭“巨无霸”不断扩能,形成了一批亿吨级和千万吨级的煤炭大基地、大集团。
    “再看看我们的煤矿是个什么样子?不用说同国外比,就是和我们近邻内蒙古100万吨的平均单井规模相比,平均规模才三分之一。”王守祯说,煤炭是典型的高危行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必须走以大企业为主、规模化生产、集约化发展的路子。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