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业:最困难的日子还未到来
产能严重过剩投资大幅增长
    2009-08-11    本报记者:尹乃潇    来源:经济参考报

    工信部近日发布的2009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显示,我国造船工业能力过剩约1600万载重吨左右,约占总能力的1/4,但前五个月船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增长了55.5%。
    目前我国船舶工业一年有效需求约5000万载重吨,而实际生产能力已经达到6600万载重吨。工信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朱宏任表示,我国船舶工业产能已经严重过剩,应控制一般性增长。

    新承接船舶订单下降八成多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日前发布的《2009年上半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指出,上半年,新船订单同比大幅减少,环比出现回升,手持船舶订单连续9个月下降,金融危机对船舶行业的影响仍在持续。
    运行数据显示,上半年,新承接船舶订单546万载重吨,同比下降80.7%;截至6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6793万载重吨,比年初有较大幅度下降。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1792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561亿元,同比增长36.7%,增幅下降21.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191亿元,同比增长23.7%,增幅下降40个百分点。
    据克拉克松公司不完全统计,上半年全球累计成交新船80艘、339万载重吨,其中未包含舟山金海湾船业有限公司承接的30艘412.8万载重吨,同比下降96.8%。 
    由于新船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新船交付提速和相当数量订单撤销,全球手持订单量逐月回落,截至6月底,手持订单已经降至9149艘、5.35亿载重吨,较年初下降12%,较2008年10月历史最高位下降15%。新船价格延续2008年10月份以来的下滑态势,克拉克松新船价格综合指数6月底已经跌至152点,较年初下跌了25点,较2008年9月190点历史最高位下跌38点。
    此外,据中船协不完全统计,船舶撤单情况正在增加,6月份我国共取消订单14艘、122万载重吨。
    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包张静说,取消订单的数量还在继续增加,手持订单风险正不断加大。目前国际融资环境十分恶劣,在航运市场极度萧条和船东资产大幅缩水等因素作用下,上半年订单撤销和合同重谈的案例显著增多。在订单不足,造船能力快速释放的阶段,我国船企应极力确保手持订单的安全性。

    盲目投资问题突出

    一方面是产能严重过剩,一方面是投资热情高涨。在投资拉动和政策支持下,上半年,包含汽车和船舶在内的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其中6月份增速分别达到11%和13%。船舶行业产能过剩,盲目投资现象非常突出。
    “造成产能过剩的情况,除了盲目投资,还有结构性、体制性等深层次的原因,一般来说,产能过剩容易出现在信息不对称,或没有真正对投资负责的情况中。”朱宏任表示,在这些产能过剩的领域里,应尽量做好宣传引导,让投资者不要轻易介入,另外,国家在审核时,也不应允许严重过剩的项目。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王锦连介绍,受造船业整条产业链系统风险释放影响,上半年国际造船市场整体表现极度萧条,订单撤销、合同重谈等诸多深层次矛盾日益尖锐,形势严峻程度远超预期。
    包张静指出,目前全世界船市都很萧条,由于船舶市场主要是出口,是随着全球经济波动而波动的,国内拉动内需的政策对其拉动作用很小,因此应充分考虑国际环境。基于船舶工业经济数据传导的滞后性,船舶工业各方面经济指标的影响还没有显现,最困难的日子还没有到来。一旦手持订单交付,而新订单紧缺,就出现了产能过剩、船台闲置的问题。这将带来激烈的价格竞争,在缺乏有效需求支撑和造船成本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下,各项指标都将下降,船价会继续下行,许多船企将亏损。

    淘汰落后产能需调结构

    从造船工业历史看,每个萧条期也是调整期。看日韩的历史,都是在萧条期苦修内功,从长远来看,中国成为造船强国的目标是一定能实现的,但目前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方面和日韩、欧洲的差距还很大。目前我国的船企应做的是积极接单,苦练内功,确保手持订单以及细分市场做出特色。
    朱宏任提醒企业,不考虑市场情况而盲目投资,在经济上升阶段还表现不明显,但在调整阶段会表现得比较突出。再结合航运指数下降、航运萎缩等国际背景,一定要“三思而后行”。目前要做的是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控制一般性增长。他说,海洋工程等高技术产品蕴含很大的商机,应将新增产能放在这些新的领域。
    朱宏任指出,一部分落后产能将通过市场方式自己退出市场,这是一个自然演进过程,还有部分已经落后的产能,可能会由于工人安置等原因无法退出,政府将作出相应引导并出台相关政策。应该突出抓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贯彻落实,认真做好对规划实施效果的督促检查和评估,严防违规盲目上项目、扩产能。
    王锦连认为,目前需要做的,一是各级管理部门应重视调整与振兴的关系,防止出现产生新的重复建设项目;二是各船舶企业应狠抓船舶建造质量,从重视设计质量入手,加强生产过程监控,严把生产各环节质量管理,不让质量问题影响交船。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