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价格飙升、游资涌入、项目“遍地开花”到订单锐减、资金链断裂、企业大量倒闭,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经历了“过山车”一样的变局。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只有正视现实,调整结构,尊重产业发展规律,促使产业加快升级,我国光伏产业才能走出寒冬,迎来新生。
市场需求骤减行业苦熬“寒冬”
光伏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回报的产业特征。然而,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却造成全行业订单锐减、价格暴跌、融资渠道中断。国内许多光伏企业的资金链紧绷甚至断裂。
江西省政府一份调研报告显示,目前硅材料、电池片和组件价格急剧下跌,国际市场多晶硅价格已由最高点的每公斤500美元跌至每公斤120美元,跌幅达70%以上,电池片价格由每瓦3.5美元跌至2.6美元,跌幅达25%左右。国内光伏企业盈利水平骤降,实际收益出现巨额亏损。
金融危机还导致国际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关注度急剧下降,金融机构纷纷控制信贷规模,风险投资机构缩减资本注入,证券市场行情暴跌。据业内分析,国内已有80%的光伏企业面临资金短缺问题。
此外,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价格暴跌也降低了各国发展新型替代能源的紧迫性。一些国家改变或调整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扶持政策。例如,德国、西班牙两个国家的太阳能光伏市场占欧洲市场的60%以上,2009年其采购计划比上年降低了一半左右。
融资渠道减少、市场需求萎缩、出口规模下降,资金与市场的大门同时被关上,一系列经营风险使得国内光伏企业难以喘息。江西第一家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厂家———瑞晶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丹说:“公司产量缩减了50%以上,一些买家纷纷削减预付款,收货期限也经常延后,国内光伏企业都在苦苦支撑。”
发展“两头在外”行业“腰板不硬”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全球光伏电池和组件生产大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日本光伏产业并没有受到很大冲击。
“日本太阳能光伏产业政策健全,光伏产品1/3的市场在国内。相比之下,我国光伏产业对外依存度高达90%以上,国际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在国内光伏行业掀起轩然大波。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改变。”江西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高级经济师顾世祥分析认为。
“两头在外”是我国光伏产业最致命的弱点之一。我国光伏产业自上世纪70年代起步,近年来各地纷纷加大投资力度,采取各种优惠政策进行扶持。2007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为1.2GW,占全球总产量的28.1%,超过欧洲和日本,位居全球第一。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光伏行业90%以上原料依赖进口,90%以上产品用于出口,这就使得国内太阳能电池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赚取的只是牺牲国内能源和人力所换取到的微薄的“代工费”。
此外,我国还只是太阳能“应用小国”,2006年底光伏累计安装量只有80兆瓦,占世界市场的1%;2007年累计安装量只有100兆瓦,占世界市场的0.8%。由于国内市场基本没有启动,光伏行业缺少消化产能的“蓄水池”,抗风险能力更差。
“腰板不硬”是我国光伏产业的又一致命弱点。在全球光伏产业链中,太阳能光伏的产业结构呈明显的金字塔形,最上游的是高纯度硅料生产,技术含量最高,利润最大,价格约占太阳能电池成本的70%以上;其次才是电池片、电池组件等环节,越往下游技术要求越低,利润越薄。
投资遍地开花行业面临洗牌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光伏产业必将面临结构调整的严峻考验,产业整合趋势将加快,具备资金、技术、品牌以及管理优势的企业在未来几年将主导市场,而以代工、配套服务为主的中小企业将面临市场转型甚至被淘汰的风险。
江苏省能源研究会秘书长魏启东认为,“洗牌”的结果将使整个行业变得更好,促进产业集中度提升,而规模扩大后光伏成本将进一步下降,继而推动光伏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产业的危机正是调整的良机。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崔容强教授认为,国家必须尽快制订光伏产业政策的长远规划,整合各地资源统一布局,避免盲目扩张、胡乱上马、同质竞争,使我国光伏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形成整体优势。此外,要采取各种扶持、激励措施,大规模启动国内市场,彻底改变我国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的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