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供”一词近期成为楼市热议的话题。法学专家认为,业主“断供”,不但面临巨大经济风险,还有可能进入银行“黑名单”,信用受损。 所谓“断供”,通俗讲是在房价下跌的情况下,有人发现他们过去买的房子价值缩水了,他们欠银行的购房贷款额甚至超过了房子现在能卖出的市场价,这些房子成了负资产,一些房主选择不再偿还银行贷款以期“止损”。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的谭启平教授说,“断供”从法律上来讲,是非常清楚的事,业主和银行之间的抵押合同签署后具有法律约束力,不还贷款就是违约,银行有权起诉,纯粹的“断供”案,银行胜诉无可置疑。而且业主采取“断供”后,并非把房子抵押给银行就可以了事,对于购房者来说,会有以下两方面的损失:首先,银行将向法院起诉,如果银行胜诉,将判令业主偿还贷款的本金、利息、罚息及诉讼费;如果业主仍无法偿还,法院将强制执行拍卖业主房产,如果拍卖所得款项不足以清偿贷款,那么银行有权利继续向业主追讨尚未还清的款项,在此过程中发生的执行费、评估费、拍卖费等将由业主承担。 其次,“断供”将会严重影响贷款人的个人信用。“断供”业主将会进入银行的“黑名单”,其在央行的征信系统中的个人信用将严重受损,对个人未来生活及商业活动将产生许多制约。 谭启平认为,购房自住的业主一般不会轻易“断供”,业主购房后一般花很多精力和金钱装修,并不会因为房价下降而影响住房的质量,“断供”得不偿失。但对房地产中介或“炒房族”来说,可能会成“负翁”。 在“断供”案件中,银行、业主都会面临直接风险,虽然表面上不会涉及开发商的利益,但从长期看,会影响开发企业后续的健康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