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川变迁看城市转型之路
    2008-08-05    本报记者:陈瑜 浦超    来源:经济参考报

  云南东川的红土地总面积达20平方公里,一年四季中,洋麦花、荞子花、油菜花和萝卜花等交替开放,色彩斑斓,成为著名旅游景观。图为几位摄影爱好者在东川拍摄红土地。本报记者:杨牧源 摄

  我国有这样一些城市,它们因资源而闻名,因资源而富有,也最终因资源枯竭陷入发展困境,以“天南铜都”闻名遐迩的云南省昆明东川就是其中的一座。近年来,云南从改变行政区划入手,采取行政手段为东川“输血”;同时全力促使东川探索产业再造,恢复“造血”功能,从而使东川走上了复兴之路。

“竭泽而渔”的资源型城市“四面楚歌”

  东川有2000多年的采铜史,一直是我国重要的产铜基地之一。清朝时期的云铜政司就设在东川,70%的“清代制钱”也由东川的铜所制。历史上的东川因铜矿富集,曾是一个富庶之地。
  新中国成立后,东川铜矿开采项目成为“一五”计划156个项目之一。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东川工业产业结构呈现出以铜资源采选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特征,其原有的工业产业结构也均围绕“一切服务于矿山”而展开。这样的产业结构特征使东川工业产业结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2001年7月,当国有企业所存在的弊端全部暴露,加之东川矿务局所拥有的铜资源枯竭时,东川矿务局宣布破产。紧接着,整个东川原有的工业产业结构彻底崩溃,57户国有、集体企业绝大部分陷入停产半停产状态,2003年,东川城市登记失业率高达42%,1/4以上的城镇人口靠‘低保’生活,东川陷入极端困境。”东川区区长田文回忆说。
  “成也资源,败也资源”,尴尬东川的大起大落在全国并不是个案。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共有煤炭、森工、石油等各类资源型城市118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总人口1.54亿人,矿山8000多座,其中400多座资源枯竭;2/3已进入中老年期,正在进入资源枯竭的进程。
  矿总有挖完的一天,油总有采尽的时候。过度依赖资源给这些城市留下了相似的后遗症:经济结构单一、缺乏发展后劲,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遭到破坏、职工就业面临危机……资源还未用尽,困境已浮于眼前。

“三步棋”走出一条“罗马大道”

  靠山吃山,只能坐吃山空,意识到自身发展的局限以后,昆明东川开始寻求新的发展之路,走出了具有资源型城市特色的“三步棋”。 
  第一步,撤销地级东川市,改设昆明东川区。1999年,东川由省辖地级市改为昆明市辖的县级区,成为我国第一座因资源枯竭而被降级的地级矿产衰退型城市。“东川离昆明160公里,中间夹着两个县。当年省委省政府大胆决策,就是希望通过昆明中心城市拉动东川发展,使东川重新振兴,5年多的实践证明,这步棋走得对、走得值啊!”田文说。
  第二步,首创全国再就业特区,破解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题。“随着东川矿务局关闭破产,大批产业工人面临下岗,失业率一度高达42%。”东川再就业特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杨国强回忆说,针对东川区就业工作的严峻形势,云南省于2004年4月开创性地做出了设立“东川再就业特区”的决策。
  根据云南省政府的相关规定,从2004年起,凡符合享受“再就业特区”优惠政策条件的企业和经营者,对增值税等5种主要税种实行前5年全免,后5年减半征收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和经营者凡吸纳东川区内失业人员占职工总数30%以上的,均可享受每人一次性岗前培训补助800元和每人每月232元的社会保险补助、180元的岗位补贴的劳动优惠政策。再就业特区成立至今,有3.73万人实现了再就业,2007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到19%。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极大地推动了东川经济的发展。
  第三步,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东川复兴的助推器。据田文介绍,东川区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办法,为外来企业敞开政务通道,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了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到东川投资。截至去年底,实际入驻东川的企业项目共计183个,完成投资17.3亿元,为东川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步棋战略”推动东川整体走上了复兴之路:2007年,东川GDP达32亿元人民币,是5年前的4倍;人均GDP达1510美元,是5年前的4.2倍;财政总收入9.7亿元人民币,是5年前的12.5倍;地方财政收入3.8亿元人民币,是5年前的9.2倍。这些跳跃式升高的数据,见证了东川转型的路径。

恢复“造血功能” 资源型城市真正转型

  “通过‘三步棋’,东川的城市、人口和企业都被成功地注入了新鲜血液,但这只是‘输血’过程。要想使资源型城市真正实现转型,必须恢复其‘造血’功能。所谓‘造血’,就是产业再造。唯有实现‘造血’,‘输血’才有长远意义。这是任何一座资源型城市都必须选择的发展道路。”田文说。
  再造工业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是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必要选择。“资源型城市之所以大起大落,主要原因在于长期发展过程中严重存在着工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短的问题。这一问题很容易造成‘双向失血’:一方面低价输出资源,另一方面高价购进工业产品和消费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生态经济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董锁成认为,资源型城市要想得到发展,必须对现有资源深度开发并延长产业链,扩大产品综合利用途径,使原来以单一的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支柱产业转变为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提升资源的产业级次和附加值;降低污染和能源消耗,提高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一些专家认为,恢复“造血”功能,还应开辟发展新路线,将非产业优势变成“经济增长点”。长期采铜致使红土地裸露的东川,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红土地”景点,成为摄影爱好者的一方乐土,目前东川区全面宣传推广当地红土地旅游,同时大打“世界泥石流自然博物馆”牌,每年举办东川泥石流汽车越野赛等,红土地和泥石流反而成为了东川的两张名片。
  资源型城市环境污染破坏,不仅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且给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与生存,带来严重威胁。许多专家建议,资源型城市在恢复“造血”功能过程中,要协调好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和环境整治的关系,加速资源采掘、开发、加工业的环保技术改造,减少“三废”排放量。“这一要求,对生态极为丰富又极其脆弱的西部资源型城市尤为重要。”董锁成强调。

  相关稿件
· 宋晓梧表示:资源型城市转型需培养后续产业 2008-06-10
· 黑龙江省鸡西市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 2008-02-22
· 铁矿石涨价逾六成 重点关注资源型钢企 2008-02-19
· 油价上涨:柴达木资源型企业渐成西域"孤岛" 2007-12-25
· 油价上涨:柴达木资源型企业渐成西域"孤岛" 2007-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