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12-11 记者:侯严峰 禹志明 苏海萍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本报长沙电
位于洞庭湖畔的特大型国有企业巴陵石化,是一个曾亏损长达14年、一度濒临破产边缘的困难企业。近4年来,巴陵石化的决策者紧紧依靠公司干部职工,大刀阔斧改革体制弊端,使企业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巴陵石化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德明告诉记者:“企业近年快速发展,得益于我们通过改革机制和科学管理,锻造出员工们以企业为家的主人翁精神,从而激发出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千方百计抓效益,一心一意谋发展’真正成为全体职工的自觉追求。” “改革要得民心。我们推进的改革之所以顺利,因为大家明白这是为了企业找活路,为了职工谋幸福。”据张德明介绍,到2002年底,巴陵石化公司亏损挂账逾18亿元,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所属最困难的企业之一。企业不景气,人心也散了。 “我们首先从干部体制改革上攻坚破难,对原岗位科处级干部一律卸免,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处级干部减少了53%,科级干部精简了1000多人。同时配套推进薪酬、分流、用工等多项改革。”巴陵石化党委宣传部部长李尚志说:“这场改革改掉了老国有企业体制下沿袭的等、靠、要思想,树立了居危思进、超越自我的理念。” 实行改革后,巴陵石化2003年在2002年亏损2.4亿元的基础上实现大幅减亏;2004年完成考核利润2702万元,甩掉了连续亏损14年的帽子;2005年实现利润1.
7亿元。2006年,巴陵石化公司在消化5亿多元的减利因素后,实现报表利润3.3亿元,实际完成考核利润6.3亿元。 2007年11月2日,巴陵石化自我加压,在短短7天内完成了一项旨在彻底改革管理机制的重大举措:改革涉及2个机关、6个单位的4000多名职工,巴陵石化上市部分107名B层管理人员精简至53人,精简C层管理人员100多名。从11月5日起,巴陵石化开始按“一企一制”方式运行。涉及面广的一场重大改革,就这样“风平浪静”地完成了。 凝聚人心的改革唤回了不少“流失”人才。现任环氧树脂事业部特种树脂实验室主任的任六波,1999年离开巴陵石化到一家民营企业工作。听说巴陵石化改革促进大发展、大变化,他毅然放弃了民营企业10%的股份,回到巴陵石化。他说:“这里有家的感觉,在为公司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也为自己才能的发挥建造了平台,能干出一番事业。”任六波发明的国内首套邻甲酚醛环氧树脂装置2004年8月投入生产,这一高附加值的产业立即为巴陵石化带来巨大效益。 “在公司,大家和我一样都在追求卓越。”巴陵石化公司烯烃事业部一联合装置副主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旺在别人讲述了他和同事打破常规实施检修、仅用17个小时就避免2000万元停工检修损失的故事后,憨厚地笑着说:“在标杆管理、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中,一线员工们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想方设法为企业发展多做贡献。”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