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08-15 本报记者:南辰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自主品牌轿车销售占轿车总销量的28%,市场占有率高于日系、德系、美系等国外品牌轿车。 比市场表现更令人鼓舞的是,以奇瑞、上汽等为代表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近期接连公布“大动作”,显示了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后劲。奇瑞近日宣布与伊朗霍德罗汽车集团,以及加拿大索立泰投资公司在芜湖签署协议,三方共同投资在伊朗建立合资工厂;此前,奇瑞与菲亚特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按50比50出资成立合资公司,生产阿尔法·罗密欧、菲亚特和奇瑞旗下品牌的汽车;奇瑞还与克莱斯勒签署了面向北美和欧盟等主要国际市场的战略合作协议;另外,记者还从奇瑞公司获悉,本月中下旬,奇瑞第100万辆汽车将下线,几年内,该公司计划实现年产销100万辆的目标。 应当说,近几年中国高速成长的乘用车市场为奇瑞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期,成立仅仅10年的奇瑞也果断抓住了这个发展机遇期。虽然之前不断有各种声音质疑自主品牌有无存在的必要性,有无生存的可能性,但奇瑞用发展业绩证明了这种必要性和可能性。 分析奇瑞近期一系列的动作,企业未来的发展眼光非常广阔,企业构架已经形成了集团的雏形。与克莱斯勒的“贴牌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奇瑞在小型车生产方面成本控制的优势,还可以在合作中向世界汽车巨头学习和借鉴,同时用别人的渠道在汽车发达国家的市场证明自己的能力。出资与菲亚特成立合资工厂,在伊朗投资建立合资工厂,则为企业加快市场扩张插上翅膀。同时,由于阿尔法·罗密欧品牌在国际汽车市场较高端的优势,奇瑞完全可以从合资企业的生产和运作中学习和借鉴,为打造自己的高端品牌做准备。而对奇瑞一系列动作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奇瑞手里有自己的发动机这张王牌。与菲亚特正式签订年供10万台奇瑞发动机的协议,与过去自主品牌依赖别人的发动机的局面形成了鲜明对比。 抓住机遇期的不仅仅是奇瑞。前不久,上汽集团与跃进集团(南汽控股股东)签署合作意向书,两家企业将成立联合工作小组,探讨双方在整车、汽车零部件、汽车服务贸易等领域进行全面合作的可能性和方案,以及相关的资产重组工作。这是两大自主品牌汽车生产企业之间战略合作的“破题”之举。如果说上汽与南汽分别参与对罗孚的购并体现了中国汽车企业摆脱不掉的“省域经济”特色,是遗憾和败笔,那么双方打破地方门槛的限制进行密切合作甚至重组,则是亡羊补牢,有望使自主品牌的国际化“双剑合璧”,发挥更大的效力。 近期自主品牌车企的大动作还包括东风汽车公司乘用车事业部正式成立,以及北汽也要搞自主品牌乘用车的消息。这些业界动向都证明,面对高速增长的市场机遇期,坐而论道或者争论不休只会丧失机遇,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要大步往前走,抓住“发展机遇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