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07-31 本报记者:刘娟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丰田的混合动力车普锐斯比一般车贵很多,是买普锐斯还是买奔驰、宝马?日本媒体这样说:“开节约能源的普锐斯混合动力车很时尚,开车人是非常关爱环境的人。”这样的评价,开车的人感觉很自豪,周围的人很向往。一种文化、一种氛围就形成了。 日本的新闻媒体对爱护环境、建立循环社会的舆论引导非常成功。日本环境省地球环境局总务课梶原课长举出了“水俣病”报道的例子。1956年,在水俣镇发现了生怪病的人,耳聋眼瞎,全身麻木,最后精神失常,身体弯曲高叫而死。这种“怪病”就是后来轰动世界的“水俣病”,“水俣病”是通过长期过量摄取含有有机水银的鱼类和贝类而引起的中毒性疾病。“水俣病”的罪魁祸首是日本氮肥公司。但资方拒不承认污水毒害的事实。 新闻媒体积极的介入了这一事件,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并提出了“是谁造成了这一悲剧”的质问。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日本氮肥公司不得不低头认罪,除向受害者赔偿外,氮肥公司还要支付全面和解赔偿、渔业赔偿、消除环境污染赔偿等合计费用高达3000亿日元。氮肥公司的负责人说,“公害绝不能发生,一旦发生将陷于死地”。 在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日本社会形成了这样的氛围,即政府和企业不治理公害,这个政府和这个企业就要倒台和倒闭。环境省的官员介绍说,环境治理的关键是立法,要想办法让市民遵守法规。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不守法要受到社会制裁,这意味着要在社会上形成违法耻辱的氛围;另一个是对从事公害处理的人政府要提供帮助,国家要把钱用在公害处理方面。这两个方面都需要通过新闻媒体将信息传达给国民,通过新闻媒体进行舆论引导。 环境省的官员很有感触的对我们说,领导人开无公害车、穿清凉装、捡垃圾等举动通过媒体报道出去后,社会影响是非常大的。在当今日本青年人中,使用环保产品是很时尚的事。比如,在使用杯子时,有的青年人会问,“这个杯子哪里好呢?”如果告诉他这是个可再生的环保杯子时,青年人马上会说“噢,我要用这个杯子”。 日本建设循环社会的另一个强有力的推手是行业协会。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统计,在产业废物的排放中,钢铁、电气、造纸等六个行业的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80%。减少这些产业废物的排放,是日本解决环保问题的关键一步。 在日本采访时,我们与由生产钢铁的主要厂家和从事钢铁流通的商社构成的日本钢铁联盟和由全国九大电力公司组成的日本电气事业联合会负责人进行了座谈。我们惊讶的了解到,日本产业界的节能减排目标不是依据政府规定和法律法规制定,而是自主制定的计划。比如,日本钢铁联盟提出:钢铁企业能源的使用量2010年要比1990年减少10%;二氧化碳排放量要降低10%(政府的目标是2010年与1990年持平);开展对废塑料的再生利用;在生产过程以外从事节能工作等。电气事业联合会把削减二氧化碳排放作为最重要的课题,制定了《电气事业的环境行动计划》,该计划的重点是进一步推进节能,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利用,扩大普及新能源,发展核电等。 日本的行业协会不仅制定计划,而且还采取具体行动,每年对行动进行评价。协会还将计划公之于众,与媒体一起督促企业完成。有学者指出,世界上产业界直接制定计划并能取得成功的不多,日本取得了成功,其主要原因是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利益关系方,企业的行为要顾及关系方。事实上,包括股东、金融机构、交易方、顾客等在内的利益关系方是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不顾及也是不行的。企业如果不去承担包括环保在内的社会责任,就会受到利益关系方的抵制,企业也就无法生存。 总之,日本建设循环社会,媒体与协会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