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用能模式落后污染严重
专家建议及早谋划合理开发利用新能源
    2007-04-03    记者:杨守勇    来源:经济参考报

  本报石家庄电 记者在河北农村采访时发现,目前农村生活用能仍保持在低水平状态,用能结构较为单一,方式落后,能耗较高,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在当前能源紧张的社会背景下,农村用能宜早谋划,特别是国家应出台“政策性用能模式”,用制度和政策引导农民使用新型能源。

农村用能方式落后 能耗较高

  目前农村用能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低投入和高消耗并存,采暖水平低,用能水平较低。农民住房建筑多为砖结构墙体,且盲目贪大贪高,保温隔热性能较差,采暖方式相当落后。
  其次,现有生活用能消费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当前农村生活用能是煤和柴草并用,致使秸秆还田难以大规模操作。燃料直接燃烧时产生大量废气及废渣,由于农村生活消费分散,废气废渣难以集中处理,污染了生态环境。
  在用能形式上,农村乡镇盲目仿照城市,花高价使用液化气、煤炭等常规能源,却没有对秸秆予以充分开发。这样不仅加大了农民负担,还加大了资源和环境的负担。
  第三,农村对煤电等常规能源依赖性强。民进河北省委副主委王丽红算了一笔账:河北农村每户需年均用原煤8.5吨,用电300度,按照目前我国煤平均售价500元/吨计算,全年生活用煤4250元,电费按每度0.5元计算,需150元,这样每户年均生活用能支出将达4400元。高额的费用是大多数农民所无法承受的,也是能源供应力所不能及的。

及早谋划合理开发利用新能源

  原河北省新能源办公室主任罗庆华等专家表示,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和全面实现小康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生活用能水平也必将不断提高,必然对能源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需求,对环境的影响也难以估计。因此我国应及早谋划,制定政策性、指导性目标,合理开发利用新能源,并尽力降低能耗,减少污染。
  一要提前谋划,出台指导性目标,加强引导,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节能、用能意识。有关部门应当就农村用能出台指导性目标,提高群众对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及节能建筑的认识,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推广节能型建筑、引导广大群众自觉选择以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消费方式,提高农村家庭的能源合理消费水平和卫生水平。
  二是政府有关部门应推进农村节能技术传播,建立技术服务队伍,为农村能源建设提供技术保障。通过广播网和农广校等形式传播农村节能、用能新技术,通过培训,让农民真正掌握一项或几项节能技术,建立一支立足于乡土的节能技术服务队伍。可以通过重点扶持,建立科学节能、用能示范村,通过示范村的示范带头作用,让广大农民看到科学节能、用能的实惠,吸引广大农民主动学习沼气,尤其是太阳能、秸秆利用等实用技术知识,提高对房屋的保温、抗震等性能的认识,并主动选择节能型住房,实现农村能源建设由点到面的辐射。
  三是政府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推广节能型住房,降低能耗,并鼓励设备改进,提高燃料利用率。节能保温省地建筑技术及材料目前在一些地方已有设计样板出现,比现有住宅节省大量土地,并达到了建设部规定的节能65%的最新标准,抗8级地震。冬季略加温可达到室温15度,冬暖夏凉。材料上采用钢筋聚苯板、混凝土复合结构,使用寿命达100年。有关部门应在税收、财政补贴、用地审批等方面给予优惠,加以推广。对旧房改造,也可采用内贴聚苯板的方法,提高保温性能。另外,节柴省煤吊炕及新型地板采暖技术,也已成熟,在河北等省多有应用,应进一步推广。
  四是发挥地域优势,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河北省年日照时数在2400至3100小时之间,长城以北大部地区和渤海沿岸为两个稳定的多日照区,年日照时数为2800至3100小时,属全国太阳能资源充沛区域。太阳能资源作为无任何代价的洁净能源,取之不尽。
  五是发挥秸秆转化能源的技术优势,改变传统用能消费方式,减少对煤电等常规能源的依赖。秸秆转化能源的技术在我国已经较为成熟,积极推广可减轻对煤电的依赖程度。
  六是完善技术服务,推行户用沼气,充分利用畜禽粪便生物质资源。河北是畜牧业大省,可利用粪便资源发展沼气,不仅可以避免粪便裸露散臭,减少疾病传播,同时也可提供农村家庭燃气。调查显示,在河北省部分地区可以实现全年供燃气。建一个户用沼气池收益期在20年以上,如果管理到位,仅供气一项三年即可收回投资,应培训一支技术服务队伍,为沼气的使用提供支持。
  七是农村能源建设应配合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多措并举。除了宣传和技术服务,可以通过给予补贴的方式予以鼓励和引导。例如可以对沼气、太阳能等节能环保用能设备给予专项补贴。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