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新闻回顾:2006年中国能源资源十大新闻
    2007-01-09    本报记者:李新民 王莉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者的话
    每每在新年伊始,本刊编辑部都曾对上年度业界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进行回顾和梳理,以此推出年度能源领域十大新闻事件。2006年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年,能源资源领域发生的新闻引人关注。本报能源资源专刊组织记者对一年间该领域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全面梳理,并在走访业界专家基础上,推出2006年中国能源资源十大新闻。

一、 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全面上涨

    2月21日,由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一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率先释放出能源资源产品涨价的信号。报告称,长期以来,我国水、电、煤气、热力实行政府定价,天然气和成品油的出厂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此外,政府还可干预电煤和土地的价格。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煤、焦炭、天然气、水、电的价格均相对较低。央行认为,我国资源价格改革滞后,资源价格水平长期偏低,资源性产品之间比价关系不合理,这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在此后一年间,国内天然气、成品油、煤炭、电、水、铁矿石、稀土等众多能源资源产品价格全面上涨。

二、 上半年GDP能耗不降反升,实现节能目标任重道远

    8月1日,国家统计局公告显示,2006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上升0.8%。相对于全年4%、“十一五”期间20%的节能目标而言,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的严峻现实,使得全年节能降耗任务艰巨。
    2006是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指标降低20%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首年,“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指标将从2005年的1.22吨标煤/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0.98吨标煤/万元,降幅20%左右。8月31日,新华社授权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决定》提出,解决中国能源问题,根本出路是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 中国谋求国际能源资源产品价格话语权

    12月21日晚,中国宝钢集团宣布,宝钢与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就2007年度国际铁矿石基准价格达成了一致,粉矿价格上涨9.5%。这是中国钢厂连续4年全面参与全球铁矿石价格谈判过程中首度取得首发定价权,对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消费国的中国而言意义重大。
    8月18日,由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中化等国内石油巨头联合组建的上海石油交易所正式挂牌,中国在争取石油定价权方面迈出坚实一步。12月16日,中、印、日、韩、美五国能源部长聚首北京展开对话会议。此次会议主要围绕能源安全和战略石油储备、能源结构多样化和替代能源、投资和能源市场、国际合作的主要挑战和优先领域、节能和提高能效等五个专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会议发表了《中国、印度、日本、韩国、美国五国能源部长联合声明》。

四、 电力供需拐点浮现,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启动

    6月8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宣布,在经历连续4年的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后,从下半年开始中国实现电力供需形势的总体平衡。
    11月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会议指出,“十一五”期间,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坚持市化改革方向,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主要任务是:一、抓紧处理厂网分开遗留问题,逐步推进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改革。二、加快电力市场建设,着力构建符合国情的统一开放的电力市场体系,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电价机制,实行有利于节能环保的电价政策。三、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坚持政企分开,健全电力市场监管体制。业内人士人认为,这标志着因缺电一度受阻的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再度启动。

五、 国家开征石油特别收益金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自3月26日起,适当提高成品油价格水平,同时建立对部分弱势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给予适当补贴的机制。与此同时,自该日起对石油开采企业销售国产原油征收特别收益金。
    根据财政部颁发的《石油特别收益金征收管理办法》,对石油开采企业销售国产原油因价格超过一定水平所获得的超额收入按比例征收收益金。这标志着国家一整套成品油定价体系方案将择机出台。改革方案将考虑国内消费者的承受能力,让相关行业和公众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使成品油定价改革逐步达到既定目标。

六、 镇海石油储备基地建成,中国加强能源安全

    9月20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经过近三年建设的镇海石油储备基地竣工,并于10月投入使用。该基地位于宁波市镇海区,总投资约37亿元人民币,储备能力520万立方米。
    镇海石油储备基地是中国第一期选址建造的四大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中规模最大、工程进度最快的一个,位于山东黄岛、浙江岱山、辽宁大连的其他三大石油储备基地也将于2008年陆续竣工。四大基地建成后,总共能形成约10余天消费量的石油战略储备能力。
    战略石油储备是各国抵御石油供应中断、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必要措施。在欧佩克交替实行“减产保价”和“增产抑价”政策同时,战略石油储备可减少油价波动对石油进口国经济和政治稳定的冲击和影响。镇海石油储备基地的建成投产,意味着我国酝酿10年之久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正式破题。

七、 开放原油及成品油批发经营权,石油下游市场全面放开

    12月6日,商务部公布了《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这两个办法将从2007年1月1日生效。根据我国加入WTO时的承诺,从2006年12月11日起,我国将开放对原油和成品油的批发经营权。而一旦两个办法实施,将打破国家统一配置原油资源和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集中批发成品油的格局,允许具备条件的企业在我国从事原油、成品油批发经营,这意味着我国石油下游市场将逐步形成国有大型石油公司、跨国石油公司和社会经营单位共同参与竞争的格局。

八、 中国首条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工程启动

    8月9日,国家电网公司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在山西长治奠基。这是我国首条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跨越黄河、汉江两大河流,全长约653.8公里,工程静态总投资约56.88亿元。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要不要发展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在业内存在较大分歧。一种观点认为要解决21世纪上半叶电力供应问题,实现远距离大容量的西电东送,目前500千伏电网难以胜任,发展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势在必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从安全和经济的角度考虑,发展特高压交流输电应该“谨慎缓行”。
    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认为,从中国国情和国家能源战略角度考虑,建设以特高压为核心的国家电网刻不容缓。随着特高压工程的启动,中国电力发展将形成“三大一特”(大煤电、大水电、大核电和特高压输电)新格局。

九、“水荒”瓶颈日益凸显,水价进入上升通道

    9月10日至14日,第五届世界水大会在北京召开。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大会上表示:“无论是短缺还是污染,中国水资源问题都是世界上所有大国当中最严重的,也是最紧迫的。”与会者认为,我国经济在历经了“电荒”、“油荒”、“气荒”等能源资源供应紧缺的考验之后,“水荒”警报再度拉响。
    与此同时,为治理水污染、合理利用水资源,以调整收费方式为核心的水资源价格改革步伐悄然加快。国家发改委在连续三年对36个大中城市的水价进行跟踪调查之后,得出结论——水价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上涨。专家认为,根据中国水资源状况分析,水价上涨的步伐还远未停止,真正的“天价水”将出现在南水北调工程基本完成后的2007年,届时水价将由目前的每吨3元左右上涨到每吨7元。

十、 煤矿安全事故出现回潮和反复

    12月11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2006年全国安全生产简况。数据显示:2006年1月1日至12月10日,全国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91起,死亡1517人。其中煤矿企业特大事故共发生38起,死亡730人,死亡人数高居各类安全事故之首。特别是进入第四季度后,全国煤矿安全事故进入高发期,仅在11月25日和26日两天内,就发生了3起特大和特别重大的煤矿事故,造成了80多名矿工遇难。
    “目前煤矿事故出现回潮和反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王显政作出如此判断,“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