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控股三洋冰箱研发加速国际化
    2006-11-01    本报记者:韩丹    来源:经济参考报

    海尔集团10月27日宣布,与三洋在日本成立由海尔控股的合资公司,致力于全球冰箱新品研发。三洋原冰箱开发团队全部进入合资公司,知识产权归合资公司所有。业内人士表示,三洋在冰箱行业全球领先的技术将为海尔国际化加速。

由市场换市场到生产换技术

    据悉,海尔与三洋的合资公司名为海尔三洋株式会社,注册资金五亿日元,海尔集团和三洋分别占60%、40%。海尔以现金入股,三洋以原冰箱事业开发团队整体进入合资公司。
    届时,三洋将为海尔提供大容积冰箱和风冷制冷等全球领先的技术,以及全球化的产品设计。而作为交换条件,三洋在日本的冰箱制造将转到海尔生产,解决三洋制造成本高的难题。
    其实,早在2002年三洋就与海尔在日本成立合资公司,负责海尔品牌家电产品在日本的销售和品牌推广。公司名为三洋海尔株式会社,从名称可以看出,当时是三洋控股。作为交换条件,海尔为三洋产品提供中国渠道。
    “海尔与三洋的合作已由市场换市场发展到生产换技术。”业内人士指出,海尔—三洋的合作具有时代性,2002年的合作背景是中国刚加入世贸组织,外国企业需要通过中国企业的渠道资源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企业同样需要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而时至今日,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达,外国企业不堪成本重负,纷纷将制造业务移至中国,而中国企业也在积极谋求在技术与品牌上打进国际市场,而非停留在代工生产阶段。

海尔式扩张

    关于海尔—三洋的此次合作,此前曾有消息称三洋冰箱将全部由海尔贴牌生产,但是海尔集团新闻发言人汲广强对记者说,“海尔不是为三洋代工,双方是战略合作。”汲广强认为海尔与三洋的合作贯穿研发、生产以及销售,不是简单的代工关系。
    此外,也有传言称海尔有望收购三洋的冰箱业务,况且亏损严重的三洋也有意剥离冰箱业务。但是从目前来看,海尔并不急于一步到位的收购。因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出发点无非是技术、市场以及品牌。
    由此,海尔的海外扩张模式与TCL、联想一步到位的跨国并购有很大不同。海尔总裁张瑞敏认为,国际化应该靠自己的力量,因为“并购用他的品牌还是用我的品牌,这是一个矛盾”。
    其实,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海外并购更立竿见影,但对企业赢利和整合能力要求较高,风险较大;而海尔的自我发展模式不会导致企业出现大的起伏。

加速国际化

    事实上,不管选择何种扩张模式,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压力越来越大。近年来随着国内市场的饱和,与国内家电企业产能的膨胀,海外市场已成为国内家电企业寻找利润增长点的不二选择。
    虽然海尔被认为是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企业之一,但是,在海尔一年千亿元以上的营业收入中,来自海外市场的贡献较低。依照“真正国际企业海外收入必须大于国内收入的标准”判断,海尔国际化程度较低。这意味着,海尔未来要想持续成长,必须提高国际市场贡献率。
    从海尔与三洋的进一步合作可以看出,海尔国际化的进程在加快。首先,海尔是靠冰箱起家,冰箱业务对于海尔来说举足轻重,通过控股三洋冰箱的研发部门,海尔冰箱将在高端技术上赢得一些优势,从而提升其全线产品的品牌价值。其次,与日本三洋的加紧合作有助于海尔开发日本市场,众所周知,日本是全球最难开垦的电器市场,三洋冰箱的研发团队能为海尔设计受日本人偏好的产品,为其挤进国际市场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有业内人士表示,海尔国际化进程必须加速。海尔集团2005年陷入艰难的盘整期,从1039亿元的销售收入来看仅比上一年增长30亿元,国内市场甚至出现了滑坡,而利润总额更是从去年同期的近30亿元下降到13亿元,销售利润率只有1.27%。依靠传统增长方式,海尔集团很难在销售收入上有所突破。由此,海尔势必全力向高端市场靠拢,提高技术与品牌形象。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