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6-10-25 记者:任会斌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本报讯
记者近期在“稀土之都”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采访了解到,我国稀土行业在尖端产品产业化上依然面临瓶颈。
稀土有“工业味精”之称,是宝贵的战略资源。令人尴尬的是,我国虽是头号稀土资源国,却是技术弱国、产业小国。目前,我国稀土产品及相关应用产业的年产值仅500亿人民币左右。据包头稀土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处长马志洪介绍,我国稀土科研、应用起步晚,整体落后发达国家10年左右,尤其在尖端产品产业化上面临瓶颈。
马志洪等稀土专家介绍说,稀土科研、应用水平是对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工业水平的检验。发达国家技术积累多、装备制造和自动化水平高,研发取得突破后可很快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我国相关的硬件设备、自动化水平低,很多稀土应用技术虽然已在实验室内获得突破,但产品中试甚至小试都难过关,大规模产业化更是步履艰难。以制造高性能动力电池的稀土储氢材料为例,我国专家10多年前即开展研究,实验室内制备早已实现突破,但至今未能大规模产业化。
据了解,因无法实现大规模产业化,我国工业、国防等领域需要的很多尖端稀土产品只能在实验室采取作坊式生产,自动化水平低、手工操作多还导致产品性能一致性较差。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