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迪•威尔从送信人到资本之王
    2010-04-16    作者:本报记者 韦夏怡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网络上搜索对桑迪·威尔的评价,几近一致的表述是“华尔街奇才、资本之王、美国企业界近10年来无可争议的杰出管理者之一”等等。从最初的送信人到成为华尔街的奇才,桑迪·威尔的每一步都在用他的“脚踏实地”成就其卓越的管理与交易能力。
  桑迪·威尔1933年3月出生在美国纽约的一个犹太人家庭里。童年的威尔历经了经济大萧条,并且还在大街上送过报纸。据资料显示,1947年秋天,他被送到了皮克斯基尔军校学习,并最终以班级第三名的成绩从军校毕业。
  经历了大萧条后,桑迪·威尔又赶上了“太空时代”,这一时代的到来激起了他的兴趣。桑迪·威尔被康奈尔大学录取,并开始学习工程学。不过,似乎理工科并不适合他,桑迪·威尔学得很艰难,光是物理课就让他焦头烂额。后来,他改修了他称之为“耍嘴皮子专业”的政治学。
  1955年6月,威尔和女友琼·默歇尔结婚。婚后,他开始在华尔街找工作。但是,当时华尔街的老牌公司对于来自犹太家庭的年轻人是排斥的,桑迪·威尔一时无事可做,夫妇仅靠结婚礼金和威尔成人仪式上节省下来的钱生活着。
  “送信人”是桑迪·威尔在华尔街的起步。在经历了艰难的无所事事后,桑迪·威尔幸运地被贝尔·斯登公司雇作了送信人,每月工资150美元。经纪人接受买卖股票的订单后,由“送信人”将订单跑着送到交易人手中,再由交易人来执行交易。尽管薪水不多,但桑迪·威尔却在交易大厅里迅速成长,最终被提升为经纪人。
  不久后,威尔进入了贝恩汉姆公司工作,当时的华尔街传奇人物塔比·贝恩汉姆让威尔主要呆在后台,学习怎样追踪订单,怎样做清单。威尔同时还是贝恩汉姆的“板书员”,就是在一块大公告板上不断写下最新的股票价格,这样让经纪人们抬头就能看见。而恰恰是这些普通而繁琐的工作,让威尔能够更好地了解股票发行和股票交易的情况,并学会了低成本操作,以及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注意细节。
  1960年,在妻子的鼓励下,威尔离开贝恩汉姆,和他的三个朋友凑了21.5万美元作为注册资本,合伙开办了自己的经纪公司。他们还花了16万美元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买了一个席位,用剩余的钱雇了一名秘书,租了一间办公室,开始了经营。
  威尔从贝恩汉姆那儿看到了零售经纪业务的重要性,他意识到,个体投资者的交易量如果很大,其收益就可以与大型机构的交易相媲美,而且风险较低,收益稳定。果然,他们的公司很快因大量吸纳散户而声名鹊起。
  除此之外,他们的公司还通过不断的兼并达到发展壮大。在成功接管了海登·斯通公司后,威尔和他的合伙人尝到了兼并的“甜头”。很快,他们又在1979年兼并了纽约最古老的公司利博·洛兹,两家公司合起来资本达到2.5亿美元,这是当时华尔街历史上最大的一桩合并案。兼并后的公司迅速跻身成为华尔街第二大经纪公司。在一次又一次地兼并中,威尔成了华尔街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1996年,他的旅行者集团凭借213亿美元的年收益跻身“财富500大”前40强,其综合市值已达340亿美元。《商业周刊》曾评价他,在10年的时间里,桑迪·威尔把一系列前景堪忧的公司打造成华尔街金融巨舰。
  作为著名的交易大王,威尔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取决于也离不开他异乎寻常的管理风格。威尔管理有方。一方面,他给管理人员确立了严格的经济任务,完成任务的人得到奖励,没有完成任务的人受到惩罚。而另一方面,他又是员工们的“家长”,他把团队看成是一家人,不仅在工作上了解员工,在个人生活方面也处处关心。
  威尔也很会挑人。据说他不雇用猎头,也能很容易地找到能人。他非常善于发现年轻的金融奇才,并给他们以很高的职位。随着事业的发展,他更多地雇用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有些人的简历上可能有污点,但是如果觉得他们会对他忠诚,他就会给他们第二次机会。桑迪·威尔非常重视“忠诚的价值”,他要求周围的人要忠心耿耿,有人说这是因为在他大学四年级时父亲抛弃了母亲的精神创伤造成的。

  相关稿件
· 中原内配疑似过度包装 资本原罪挥之不去 2010-04-14
· 全球金融资本“掘金”中国 2010-04-13
· 刘明康:银行融资不能全靠资本市场 2010-04-13
· [新书架]《资本主义的代价》 2010-04-13
· 国际资本找上门 企业融资路渐宽 201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