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帮喜:从小木匠到国际保龄大亨
    2008-01-23    本报记者:程义峰 周立民 李新民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北京的芸芸商海中,来自安徽的企业超过10万家,安徽籍打工者达百万之众。45岁的北京希玛集团董事长何帮喜是其中的佼佼者。
  20年前,他曾是一个穷困乡村的小木匠,一个流落都市街头的打工青年,如今则是一位闻名世界的保龄球大亨。目前他在北京和安徽拥有三个大型保龄球设备生产基地,尽管企业只有400多名职工,其产品却在国内占有75%的市场份额,销往30多个国家并占据30%的国际市场份额。
  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巨大的人生跳跃,靠的是吃苦耐劳、坚韧不拔、顽强拼博的精神,而在成功以后仍然不断创新、永不满足,牢记自身社会责任,回报家乡与社会,这些特点使何帮喜成为新一代徽商的典型代表。

人生第一课是苦难,但艰苦岁月炼就了他做人的品质

  何帮喜1963年出生于安徽无为县十里墩乡的一个小山村,当时的中国农村信息闭塞,百姓生活艰苦,受教育的机会有限。何帮喜初中还未毕业,就被迫辍学在家,他在家里排行老大,下面还有四个弟妹。
  务了几年农,何帮喜感觉没有一门手艺不行,当时在村里一群年轻人中,“我算是爱动脑筋的,动手的能力也比较强。”带着这种想法,18岁的何帮喜遇到当地小有名气的木匠师傅季明成,从此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转折。
  季明成家离何帮喜所在的村子有20多公里,他在十里墩乡做活的时候一呆就是几个月。看到何帮喜的第一眼,他就喜欢上了这个朴实的年轻人。何帮喜成了季明成的弟子。
  何帮喜至今清楚地记得跟着师傅接手的第一个木工活——为一个刚刚去世的老太太做棺材,师徒俩叮叮当当地忙活了一天。第二天一大早,何帮喜背着工具箱跟着师傅刚要跨出家门,去邻村一家盖房子的人家做木工活,外面急匆匆地走进一个人,“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原来,村里有个老爷子前一天晚上得急病去世了,这又是一位上门来请木匠师傅为老人做棺材的孝子。
  跨进师门两天连着做了两口棺材,季明成似乎看出何帮喜心中的不悦,这位处事严谨、不苟言笑的师傅什么也没有说。师傅的父母却对帮喜说,“以后你会大有出息。”原来在中国民间,“棺材”是被认为预示着“官”和“财”的吉兆。
  何帮喜足足学了三年徒,按照当地的规矩又给师傅干了半年木工活。临出师的时候,遵循惯例师傅要送给徒弟一箱子沉甸甸的工具。可何帮喜从师傅手中接过工具箱时,感觉却是轻飘飘的,里头什么也没有。师傅的意思是,即使给何帮喜送工具,以后也不一定用得上。季明成认为在他的13个徒弟中,何帮喜是最有希望干成大事业的人。
  然而,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何帮喜并没有看到“希望”之所在。凭借着从师傅那里学来的木匠手艺,敲敲打打,他一干就是三年多。三年后的一次巢湖之行,改变了何帮喜的人生轨迹。
  如今回忆起当年的感觉,何帮喜依旧心绪难平。“我表哥家在巢湖,到表哥家走亲戚,是我第一次进城。看到了高楼大厦,看到了霓虹灯,特别是看到表哥家的房子里居然还有厕所时,我当时惊讶得不敢走进去方便。相比之下,我的山村家乡的生活太苦了,中午母亲做饭吃,晚上就没有粮食了。”他说,“从那时起,我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外面也许真的有季师傅所说的‘希望’。”
  谈起往事,何帮喜频频提到恩师季明成,师恩令他一生难忘。2003年50多岁的季师傅不幸得了肝癌,何帮喜带着师傅四处打听,辗转到了301医院,找到最好的医生,要不惜一切代价挽救师傅的生命,但是最终却回天无力。此后,重情重义的何帮喜无数次梦见师傅。
  何帮喜说,做“小木匠”的人生经历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影响深远,他从季师傅那里学到的绝不只是做木匠活的手艺;季师傅更教会自己怎样做人,做一个真诚、善良、勤奋的人;季师傅还带给他希望,让他觉得自己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性。

破茧而出,“小木匠”紧抓市场机遇,完成人生的重要起跳

  1988年,正是中国的民工潮开始萌动的年代。这一年的正月初六,带着到外面寻找“希望”的梦想,25岁的何帮喜背着一把锯子,领着15岁的小弟登上了北去的列车。之所以带上一个弟弟,是因为想给家里减轻负担,减少一个吃饭的人。“而且既然出去闯,就闯中国最大的城市”。
  但闯京城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何帮喜带着120块钱北上,其中80块钱买了火车票,到北京时只剩40块钱。他和弟弟在西直门立交桥下一个菜市场的工棚里安顿下来,随后冒着刺骨的寒风,四处找活干。一个多月过去了,何帮喜手里只剩下两块四毛钱。他每天举着一个写有“木工”的纸牌,又冷又饿,又困又怕,几乎要绝望了。
  正在这时,一对寻找木工装修厨房的老夫妻出现在他面前,可是看到何帮喜一副落魄的样子,这对老夫妻投来怀疑的目光。何帮喜真诚地告诉他们,自己可以先干活,干完活后如果满意就付钱,不满意就算白干。
  这番话打动了老夫妻。何帮喜也得到了干活的机会,他从早上忙到天黑,厨房装修完后,他又顺手清理了垃圾,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老夫妻非常感动,当场给了他40元钱,并请何帮喜兄弟二人去饭店吃了一顿炒饼。何帮喜挣到了打工生涯的第一笔钱,这也让他看到了在京城谋生的希望。
  凭着自己的技术与真诚,何帮喜在北京不仅求得了谋生的机会,还获得了发展机遇。当他把自己对木工技艺的执着用在台球桌的研制时,得到北京一位投资人的赏识。1990年,由别人出资金、何帮喜出技术共同组建的星伟体育用品公司宣告成立。别的同事一天工作八个小时,何帮喜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敬业勤奋的何帮喜从做车间主任做到了生产部主任,后来又升任公司的副总经理。作为外来务工杰出人才,北京市政府奖励了他四个城市户口和一套住房。
  此时的何帮喜又开始了新的追求。1990年的某一天,何帮喜带人到北京丽都饭店安装台球桌。旁边的一间房子里同时正在安装的一种“新鲜玩意儿”引起了他的好奇,这就是当时国内还很稀罕的保龄球。何帮喜了解到,我国每年从国外购买保龄球设备要花掉60亿元。“中国人为什么不能造自己的保龄球设备呢?”何帮喜有点想不通。
  何帮喜觉得这种洋玩意比台球的运动量大,肯定会在市场上火爆起来。基于这种判断,他将自己的想法与星伟体育用品公司的老板进行了沟通。但生产保龄球相关设备的技术实在太复杂了,光学、机械、电子这些要素,很多人都是外行,所需的投资也十分巨大,何帮喜的计划没有博得老板的认同。
  认准的事情就要做下去。何帮喜决定先上一个可以短期见效的项目,积累资金。1995年,他毅然辞去星伟公司副总职务,接手北京市大兴区一家倒闭的席梦思床垫厂。经技术创新,两年时间他的梦思床垫就卖出27万套,积累的资金达到上千万。有了这笔钱,1996年,何帮喜的希玛保龄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终于宣告成立。
  制造保龄设备对技术要求很高,国外保龄企业绝对不会提供技术。一批美国同行在结束对希玛公司的考察后嘲笑说,中国人要生产保龄球,“五年内出不了产品,10年上不了市场”。这极大地刺激了何帮喜,他从全国各地招募了20多名退休工程师,同时花50万元从国外买来两套保龄设备和相关书籍,让工程师们对照实物潜心研究技术。“保龄球看似简单,其实单是各种齿轮、变速器就搅得人头痛不已。”何帮喜回忆说。
  为了争一口气,攻关小组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甚至许多人凑钱投入研究。经过不懈的努力,九个月后,中国第一台保龄球设备终于在希玛公司诞生,第一批希玛保龄设备开始以比进口设备低一半的价格销往全国。
  在不断研发的过程中,公司技术人员提出了电子回球系统的大胆设想。“当时世界上仅有的五家保龄设备企业,采用的都是机械回球技术,自动化程度低,而且故障率高。”何帮喜自豪地说,“我们这种系统独创的电子自动解锁功能,回球率达100%,回球速度达到10秒,比传统回球系统有更大的安全性。”
  这时,希玛公司生产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产品的一些缺陷开始显现。何帮喜决定:召回先前销售的110套保龄设备,全部更换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虽然公司因此受到了损失,却为企业发展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事实证明何帮喜有着惊人的市场嗅觉,近10多年时间,国际国内保龄球市场消费热浪不断。希玛公司生产的设备,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特别是1997年左右,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目前中国共有保龄球道3.5万个,在二线城市仍然有旺盛的需求,而按照世界保龄球协会前主席的说法,中国建设球道的潜力是20万个。
  几年来,希玛集团获得国家专利20多项,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获得英国皇家质量体系和美国保龄球协会的认证,其中后者是世界上最权威的保龄设备认证机构。希玛保龄设备销售额直线上升,公司经济效益大幅增长。

新一代徽商心愿,打造中国人的世界名牌

  希玛公司的名声渐渐大了起来。韩国一家保龄球生产商找上门来。原来,这位韩国人也在北京朝阳区购置土地,准备上保龄球项目,希望与何帮喜合作生产保龄设备。
  在投资、技术及利润分配等方面都达成合作意向时,双方在品牌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韩方提出要使用他们的品牌,理由很简单,他们是“国际名牌”,甚至威胁说:如希玛公司不让步,他们将终止谈判,并在北京投资建厂挤垮希玛。
  何帮喜却坚定地说,我是中国安徽人,徽商有言“诚信不欺,以义取利,珍惜商誉”,这个商誉古时候叫“牌号”,现在讲就是“品牌”。因此我坚持要用“希玛”商标。相信中国企业一定能够打造出自己的世界名牌。
  在何帮喜超乎寻常的勇气和自信面前,韩国人退却了,取消了在京建厂的计划。
  何帮喜始终坚持“以义取利”,这种理念为成就他“世界名牌”的梦想带来了机遇。那是1998年的5月,国际保龄球大赛首次在南京举行。中国有关方面对赛事非常重视,各项准备工作如期展开。可在距大赛开幕仅六天时间时,发生了我驻南斯拉夫使馆遭美军轰炸事件,中美关系骤然降至冰点,此次保龄球大赛的赞助商——美国一家保龄设备生产厂突然提出取消对赛事的赞助。国际保龄球联合会主席遗憾地认为大赛无法举行。
  “第一次在中国土地上举办的国际保龄球大赛不能就这样流产。美国人不干了,咱中国人干!”何帮喜挺身而出,迅速与国家体委有关负责人取得联系,提出希玛公司愿意赞助这届保龄球大赛。国家体委领导深感惊喜,同时对赞助资金等问题表示担心。何帮喜当场郑重承诺:“资金不封顶,需要多少,希玛出多少。”
  由于处于敏感时期,国家体委就此事向国务院做了汇报,并很快得到批准。何帮喜从公司挑选了20名骨干,并在社会上招募了80余名服务人员,迅速赶赴南京。5月15日,南京国际保龄球大赛如期举行。出席大赛的国际保龄球联合会主席高兴地评价说,希玛为世界保龄球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何帮喜“救急”赞助中国国际保龄球大赛的“义举”,成就了希玛公司。希玛在国内外的知名度陡然上升。继南京大赛之后的几年间,希玛又连续赞助了在新加坡、韩国、俄罗斯举行的国际保龄球大赛,2005年在保龄球设备制造业大国——美国举办的国际保龄球大赛的赞助权,最终也花落希玛。
  何帮喜打造“中国的世界品牌”的夙愿实现了。如今,希玛保龄设备已经出口到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阿富汗、苏丹等30个国家和地区,外国人看中的正是希玛公司优良的回球系统。
  “富而思源,惠及故里,奉献社会。”这是中国新一代徽商的典型品德。何帮喜在企业发展中,从来不敢忘记家乡,时时想着回馈社会。
  在安徽无为县二坝镇,有一所在原来地址上重新修建的小学,人们把它叫做“何帮喜小学”。原来,何帮喜在离家创业十几年后回归故里,探望他儿时读书的小学。当看到陈旧的年久失修的校舍时,他深受触动,当即向70多岁的老校长表示,他将捐出30万元,重新修建全新的教室和师生宿舍。
  除捐资建校外,何帮喜还在家乡投资办厂。2003年,投资过亿的希玛南方工业园区在无为县二坝经济开发区兴建,这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专业保龄球道板生产基地,希玛因此成为世界上惟一一个既能生产保龄球设备又能生产球道的公司。2005年,他又在巢湖市购置大片土地,准备建立新的保龄球设备生产基地。为了工作的方便,他甚至把自己的户口从北京又迁回安徽。
  对产品品质和对个人精神境界的不懈追求,成就了今天的何帮喜,他的事业不仅越做越大,2006年4月,因为18年来进京创业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和回报家乡所赢得的威望,他还高票当选为北京市安徽商会会长。

  相关稿件
· [品牌关注]新徽商崛起 志在“中国制造” 2007-05-28
· 闽商大会徽商大会相继召开 海外新华商正在崛起 2007-05-23
· 今年中国国际徽商大会5月18日举行 2007-05-14
· [品牌故事]“汪满田”:新徽商的茶叶缘 2007-04-23
· 徽商银行成立首家分行 2007-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