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10-08-10 作者:记者 刘振冬/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中信集团的股改已悄然启动,并计划股改后于明年在香港整体上市。据消息人士透露,中信集团已经聘请中介机构开始清产核资,在清产核资结束后将准备改制方案,但由于业务庞杂,且多家子公司已经在A股和H股上市,股改上市的整合难度颇高。记者就此向中信集团公关处求证,但一直没有得到明确回复。 中信集团股改上市的准备工作由中信证券和中信证券国际负责,中信证券负责整理其大陆资产,中信证券国际负责整理其海外资产和香港资产。中信集团已经聘请了中联资产评估有限公司,以3月31日为基准日,进行清产核资,同时也聘请了毕马威开始审计工作。目前,主要工作在于摸清集团资产现状,从而决定把那些业务板块放进未来的上市公司。 “但是,中信集团的业务太过多元化,且旗下有多家上市公司,资源整合面临很大挑战。如何避免监管层反对的‘一女二嫁’,是股改上市所必须考虑的难点所在。”一位投行人士说。 虽然是一家金融控股公司,但中信集团的业务多元化程度极高。年报显示,截至去年末,中信集团合并总资产21538亿元,合并净资产1352亿元,全年营业收入2091亿元,利润总额354亿元。其中,金融业务总资产18066亿元,营业收入667亿元,利润总额210亿元;非金融业务总资产3637亿元,营业收入1395亿元,利润总额138亿元。非金融业务包括房地产、工程承包、资源能源、制造业、信息产业、商贸等六大类。 在中信集团庞杂的业务体系中,其拥有的全资子公司及控股公司达38家(这些子公司同样也控股参股了众多企业),其中十多家控股参股企业为上市公司,金融类企业包括A+H股上市的中信银行、A股上市的中信证券,非金融类的上市公司更多,包括A股上市的中信国安、ST中葡、中信海直,香港上市的亚洲卫星、中信资源、中信泰富、中信21世纪等。 中信集团董事长孔丹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放我出海,中信可以到境外再拿100亿美元回来。”但在外界看来,境外上市可能是中信集团的无奈选择。这是由于A股市场不允许二次上市,若在A股整体上市,中信集团需要先对旗下A股上市公司进行收购并退市。 据悉,中信集团现在已与有关部门沟通改制事宜,待清产核资结束后将准备改制方案,并上报国务院。孔丹此前曾表示,现在想先推动股改,看能不能择机实现境外上市。中信集团认为,整体上市能更好地实现各个子公司间的协同效应。 而外界认为,筹划改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信集团的管控问题。由于集团总部只承担管理职能,全部业务由下属各个子公司负责,这种经营模式面临颇大的管理与内控风险。当年中信泰富事件爆发后,中信集团即成为最终责任人。经过中信泰富危机之后,中信集团专门设立了风险管理部门,现在正在推动从集团到子公司风控流程的管理。 还有投行人士认为,中信集团的业务整合还需要在很多环节上突破现有政策的约束。在金融业务方面,如果集团整体上市,无疑将有助于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这些板块的业务整合,但在现有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框架之下,如何界定交叉销售的底线,如何控制关联交易的风险,将是极大的考验。 “二次上市在香港虽然没有什么法律障碍,但必须考虑的是,能上市的优质资源基本都已经上市了,现在的问题是拿什么资产上市。在金融类资产中,中信银行已经A+H股上市,如果这部分不放入未来的上市公司,不仅金融板块的协同效应难以有效发挥,而且还将面临更多的关联交易限制。如果以非金融类资产为主体,非金融类资产中优势的资源类业务主要在中信泰富和中信国安,这两家公司也已经上市。”一位投行人士说,中信集团其他有优势的业务在地产业和工程承包方面,地产板块去年的利润总额有36亿元,工程承包板块利润有7亿元,但监管部门并不鼓励地产类业务上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