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银行高管高薪和减持情况随着年报的披露再次被媒体广泛报道,引发了又一轮的评论。对于上市金融机构的高薪和高持股现象,网民认为,金融行业作为特殊行业,其利润并非由其管理者所创,改革不应该单纯为这些人造富,必须采取措施遏制过高薪酬;而国企的改革,也到了重新制定规则的时候了。
高管既拿高薪又拿股份减持高回报
据报道,前段时间公布的宁波银行年报中,高管们的高薪酬着实吸引人们眼球。在宁波银行的年报中,赫然写着:邱少众,副行长,薪酬616万元。从目前情况来看,2009年宁波银行副行长邱少众有望再度摘下“浙江打工皇帝”的桂冠。 报道称,除了邱少众的高收入“鹤立鸡群”之外,宁波银行里,去年薪酬超过百万元的高管竟然多达10位,成为浙江上市公司中当之无愧的“百万富翁密度最高”的公司。董事长陆华裕去年的年薪为176万元,副行长俞凤英去年的年薪为167万元;其他薪酬过百万的高管还有:董事会秘书杨晨(115万元),监事会主席张辉(158万元),财务负责人罗维开(149.7万元)等共9位。 这些高管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们除了拿到百万年薪,还同时持有宁波银行的股份。所以薪酬之外,减持手中持有的宁波银行股份,才是他们2009年资产增值的最主要途径:宁波银行年报中同时披露,2009年期间,宁波银行8位高管去年一年间集体减持了大量的股票。
网民质疑,银行何以成少数人的印钞机?
这些数据公布之后,立即引起网民讨论。 网民堂堂丁说,我们的股市难道真成了某些人的“提款机”?这里面是不是有猫腻?有关部门真的要好好查一下,假如都是如此的话,那我们今后就不该让这些公司上市,说真的,他们有何德何能?凭啥拿如此高薪?公司上市是为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不应该成为高官们的“印钞机”! “如果我们小股东频频巨亏,银行高管还能享受高薪吗?”新浪网民小刘提出这样的疑问。他认为,目前银行主要的盈利来源以息差收入为主。利差收入来源于国家的利率政策,因此,银行高管的高薪本来就显得有点“名不正言不顺”。 凤凰网一位网民说,银行业发展是靠国家信誉在担保的,有财政作支撑,其盈利水平不是光靠管理者的水平和员工努力的,这样的企业获得巨额回报,是对社会分配制度改革的极度讽刺。
能力致富还是权力致富?
还有网民认为,像宁波银行这样出现高薪和高额股份现象,是我们的国有企业改革矫枉过正了,现在应该重新制定游戏规则。 网民周英杰认为,国企和上市公司高管的高薪应该有“度”。由于企业本身的性质所决定,以及综合考虑现阶段中国的具体国情,国企和上市公司高管们的高薪问题,绝对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内部的问题,而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在这样的一个刚刚摆脱温饱的国度里,很难奢望大多数国民以及国企和上市公司内部的职工能够平和而理性地接受这些企业高管们的“天价年薪”。因此,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兼顾效率与公平,对国企和上市公司高管们的高薪现象进行一些必要的和明确的限制是十分必要的。 网民马红漫认为,当前在美国不断出现限薪行动和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内的“限薪令”实则是一种监管银行业的短期行为,“虽然有可操作性,但根本的问题应该是解决好行业系统的改革,才能让高管们的巨额薪酬来得名副其实。”马红漫建议,“从长期来看,我们国家的金融市场应该更开放,充分发挥市场竞争而不是当前的垄断格局;此外就是建议国有银行的高管人员可以像热议中的高校改革一样‘去行政化’。”这样的银行业发展才会更加健康有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