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漫谈(四)]谋取碳资源定价权中国碳市场体系构建任务艰巨
    2010-02-26    作者:周秋玲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国是全球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第一国,也是核证减排量的最大供应国,中国核证减排量供应领先全球;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关于国外买家的信息,我国目前的CDM项目减排量交易价格较低,处于价值链低端。如何争夺碳资源定价权,成为中国碳市场发展的一大要务。
  从2008年起,国内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集中交易平台纷纷建立;上海期货交易所也从2006年起开始研究开发碳排放权期货品种,希望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帮助我国争夺碳资源定价权,建立符合国内需求、对接国际规则的碳市场体系,促进碳期货市场更好地为碳减排服务。中国碳市场体系构建任务艰巨。
  2009年6月5日,中国政府首次公开提出温室气体强度减排的概念,将国家的减排目标与温室气体排放量相挂钩。
  2009年11月26日,中国碳强度减排目标正式对外公布,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将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目前,在我国已经形成了由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发展改革委归口管理、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各地方各行业广泛参与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机制。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目前主要遵循《京都议定书》中的清洁发展机制参与碳市场交易。截至2009年12月12日,中国政府已批准2279个项目,其中680个已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成功注册,中国已获得的核证减排量CER合计1.7亿吨。
  从全球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注册总数来看,全球累计注册成功项目数为1946个,中国以34.94%的占比位居第一,印度、朝鲜、巴西、墨西哥分别位居第二至第五位。从全球累计核发的核证减排量CER总量来看,中国以47.78%的占比位居第一,印度、朝鲜、巴西和墨西哥分别位居第二至第五位。因而,无论从注册总数还是从已核发的核证减排量CER总量来看,中国都是全球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的第一国。
  中国既是项目开发大国,也是全球碳市场中核证减排量的最大供应国。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全球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市场的成交总量2005年为3.41亿吨,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上涨至5.37亿吨和5.52亿吨。2008年,市场成交总量有所萎缩,下降至3.89亿吨,较2007年下降将近30%。这其中既有金融危机带来的短期冲击,也存在2012年后规则不明确的不利影响。2008年,中国的年成交量占世界年成交总量的84%。在2002年至2008年期间,中国累计成交量占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市场66%的份额,中国核证减排量供应已远远领先于全球。
  总体来说,国内CDM项目的交易大多是分散的。由于缺乏足够的关于国外买家的信息,企业可选择的交易对象范围窄,寻租成本较高。现货价格是由买卖双方私下达成的,企业管理者所能收集到的价格信息不仅十分零散,而且其准确程度也比较低。因此导致我国目前的CDM项目减排量交易价格较低,处于价值链低端。
  2008年开始,国内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集中交易平台纷纷建立。先是2008年8月5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北京环境交易所在同一天开张;相隔一个多月后的9月25日,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也在天津滨海经济开发区成立了;随后,湖南、湖北、昆明等地相继成立了环境类交易平台。 (作者单位:上海期货交易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相关稿件
· [碳市场漫谈(三)]美国联邦碳市场快速崛起 2010-02-12
· [碳市场漫谈二]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先行一步 2010-02-05
· [碳市场漫淡]国际碳排放权交易超速发展 2010-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