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国内基金业就上演了一出分红大戏,截至1月18日已经累计分红达210亿元。 就此,业内人士指出,基金集体分红现象的出现,与去年股市表现、后市展望、制度环境等因素都有关系,投资者还需正确对待基金分红。
基金分红大幕拉开
随着基金年报披露的临近,基金分红也渐入高潮。据最新统计,截至1月18日,今年已有富国、广发、交银施罗德等23家基金公司旗下的67只基金先后发布分红公告,累计分红总额达到209.69亿元,这一分红额度占去年全年分红总额的32.61%。而去年1月份只有5只基金分红,2008年的1月份尽管经历了大牛市,也不过20只基金分红。 基金分红已经成为1月份基金市场的一道风景。在今年已公布分红方案或已实施分红的基金中,不少基金公司都是安排旗下产品在同一日或者连续几日进行集体分红。其中,包括博时的8只;嘉实、华宝兴业、富国旗下各有7只;交银施罗德旗下6只;国泰、招商、国投瑞银也不懈怠,旗下均5只基金分红。此外,华安、长盛、银华等基金公司旗下各安排3只基金集中分红等。 此次基金新年分红以偏股型基金为主。据统计,从各类型基金分红额度看,偏股型基金分红总额145.6亿元,占新年基金分红总额的69.44%。 此外,许多基金出手阔绰,总份额高达1358.89亿份的博时基金公司,旗下博时新兴成长股票每10份派发红利1.52元;总份额高达975.26亿份的广发基金公司,旗下三只基金合计分红23亿元。此外,广发优选、交银稳健、博时新兴、银华保本分红金额都超过10亿元,分别为58.9亿元、43.85亿元、23.37亿元、10.3亿元。
集体分红原因何在
新年以来的基金分红潮,为基金投资者带来不少惊喜。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促成近期基金集中分红现象的出现,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首先,2009年股市表现不俗,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超过了70%。 其次,过去两年基金发行迎来高峰,2008年、2009年基金的发行数量均突破100只,竞争加大,分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基金的品牌及受欢迎度。 再次,证监会对于基金公司分红的监管更为严格了。去年4月份下发的《基金收益审核指引》中规定,“基金红利发放日距离收益分配基准日的时间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也就是说,基金在一个财务周期内达到分红条件,必须在截止日后15天内把红利发放出去。而基金的财务周期多是以自然年度计算,因此契约中规定的分红基金多在这段时间进行分红。 最后,基金赶在同一时间集体分红,也有看淡后市、规避风险的考虑。国投瑞银基金公司发布的最新投资策略报告指出,2010年A股市场的投资机会有可能是局部的、结构性的,与此相对应,今年的震荡态势也会不断增强,市场的风险因素将有显著增长。而在央行近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部分基金对后市的看法更是偏空。 此外,以往经验显示,基金大面积分红会给市场带来压力。一是为筹集分红现金而进行的初始减持,二是为分红后仓位比例调整所进行的再度减持。
累计净值增长高、分红多的基金最值得关注
开放式基金分红,其实质就是把基金净值中可分配收益的一部分以红利方式分给投资者。通过分红而来的收益,本身就是基金净值的一部分,分红后基金净值会自动除权,持有人的总资产并不会因为分红而增加或减少。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多分红的基金就是好基金,基金不分红就是损害持有人利益。 从市场趋势来看,基金在市场上涨的情况下进行分红,可能会有损投资者利益。如果市场上涨趋势明朗,基金要分红,就必须卖出一部分正在上涨的股票等基金资产,这样一方面加大了基金的相关费用,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基金的预期收益,对投资者来说,得不偿失。所以,此时不分红对投资者有益。 但如果市场下跌趋势明朗,分红可以帮助投资者锁定收益。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情况远比想象中的复杂。能否踏准市场节拍进行分红,分多少红,是衡量一个基金公司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不同的分红方式,对投资者的影响也不一样。目前开放式基金的分红有现金分红和红利再投资两种方式。从长期投资的角度出发,红利再投资方式要好于现金分红,同时,红利再投资不用缴纳基金申购费。因此,如果投资者选择的是现金分红,且在分红后想再投资该基金,还要再缴申购费,这对于选择现金分红的持有人来说,还不如不分红。 基金分红行为的本身,并不能为投资者带来额外利润,因此,是否分红不应成为投资者评价基金的衡量标准。 也就是说,不要过分关注短期的“红包”,长期稳健的成长才是最实惠的“红包”。判断基金是否值得投资,更重要的是看基金复权后的净值增长能力。累计净值增长高、分红多的基金才是最终值得投资者关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