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频出 2009债市“稳中求进”
2009债市回顾
    2009-12-18    作者:本报记者 华晔迪 杨溢仁    来源:经济参考报

    对我国债券市场而言,2009年是可圈可点的一年。“稳中求进”是多数业内人士对2009年债市的评价。

  热点之一:债市扩容

  对地处上海的锦江国际集团来说,2009年不平凡。这一年11月9日,锦江国际在银行间市场发行30亿元3年期中期票据,这是该集团首次通过发行债务融资工具获得资金,在改变其此前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融资方面走出了第一步。
  锦江国际并非债券市场扩容中的特例。中央国债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银行间市场已发行企业债153只、中期票据141只及短期融资券211只,为全国的数百家企业提供融资超过1.25万亿元,远远超过2008年全年的8442.4亿元。
  “债市扩容为企业带来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的机会。”第一创业证券固定收益研究员郑振源分析说,有助于改变企业只盯住贷款一种融资方式的习惯,同时,通过扩充融资方式也有助于提升企业在银行贷款定价方面的话语权。
  “另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国债市场的迅速扩大。”中央国债公司专家管圣义说。截至10月31日,我国2009年以来已发行记账式国债、储蓄国债、地方债等政府债券达到1.37万亿元,较2008年全年的7246.39亿元几乎翻了一倍。
  管圣义表示,经济高速增长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直接融资渠道,债市规模扩大有助于提升市场深度、容量,为国家实施四万亿元投资计划以及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经济企稳回升提供坚实保障,同时,也为未来大规模筹集经济建设资金奠定了更扎实的基础。
  “债券市场扩容还能有效提高社会资金配置效率,促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中间业务拓展与开发,增强中间业务收入,减少金融体系风险。”郑振源说。
  有关专家进一步提醒,债市扩容的同时,需注意扩大投资者群体,“供给增大,需求也应跟上”,当前投资主体主要还是集中于银行、基金和保险等金融机构,仍相对单一;另外,有必要考虑在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之间建立沟通机制,理顺市场定价关系。

  热点之二:50年期国债

  50年期国债,这个中国债市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品种,作为2009年债市扩容中最吸引眼球的一只,在临近年尾时走入人们的视野。
  市场最初对于管理层发行50年期国债的决策并不理解。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质询时表示,当前发行50年期国债时机比较成熟。一方面,市场对于长期限债券存在需求,尤其是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在对金融资产进行配置过程中,需要超长期限债券;另一方面,从财政资金筹集角度考虑,财政部在筹集长期资金方面也有发行超长期限国债的需求。
  随着50年期国债顺利招标,并在招标过程中获得高额认购,市场对于超长期国债的现实需求得以确认。11月27日的招标结果显示,中标利率为4.3%,落在此前市场预期下限,200亿元招标量共获得市场397.9亿元资金有效认购,认购倍数达到1.99倍,显示了市场机构对于本期国债的旺盛需求。
  不过,疑惑之声并未因此销声匿迹。“这样的期限是不是有些太长?”“50年期如何保证流动性 ? 没 有 流 动 性 又 如 何 为 未 来 定 价 提 供 参考?”……

  虽然走出了第一步,但能否真正担负起人们寄予的补充市场品种、完善收益率曲线、为定价提供参考的重任,50年期国债发行的实际意义,仍有待时间和市场的证明。

  热点之三:地方债零成交

  债市扩容并非一帆风顺,期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其中,受到各界最广泛关注的无疑是地方债的发行及其广受质疑的“零成交”现象。
  从3月27日新疆地方债于银行间债券一级市场招标,到9月11日河北、上海、浙江、陕西地方债于银行间债券二级市场上市,地方债发行总共历时5个多月,为35个省、市、自治区地方政府募集资金共计2000亿元。

  毋庸置疑,地方债的发行为我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强地方安排配套资金和扩大政府投资的能力产生了积极作用。
  然而,地方债在发行和上市交易过程也暴露出“零成交”“投资主体单一”等一系列问题。一项统计显示,50只已上市地方债中,仅在上市首日存在交易记录的占到50%以上,除去委托认购转移,地方债真正的成交记录屈指可数。
  “地方债成交清淡主要缘于其规模小、流动性差以及利率水平低。”管圣义分析说,更深层次的,则是暴露出“一、二级市场定价方面存在差异”,也就是配置型需求的定价机制与交易型需求的定价机制不一样。
  管圣义解释说,资金面相对宽松的大型商业银行在地方债一级市场招标过程中主导定价,导致利率水平相对较低,从而难以在上市后受到二级市场资金面不那么“宽松”的中小商业银行、券商等市场机构认可,交易清淡也就在所难免。
  专家指出,如果任由成交清淡的问题长期存在,无疑将对地方债未来再度发行、交易、定价以及债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严重威胁。
  在即将到来的2010年,地方债是否会再度发行,又将通过何种形式发行,如何在吸引市场资金的同时,使得地方债价值获得广大投资者认可,是有关政府部门应该考虑并逐步解决的问题。

  热点之四:风险控制

  伴随债市扩容的另一个焦点是债券市场规模扩大过程中隐含的风险问题,尤其是以地方投融资平台为债务主体的信用风险,引发政府官员、学者以及社会各界担忧和广泛讨论。
  来自中诚信公司的一项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底,地方政府债务总额为1.8万亿元,而到了2009年9月,各级政府的债务已经扩大至5.62万亿元。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启动,对筹集资金、实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运作不规范不透明、银行贷款过于集中、贷款存在风险隐患等新情况和新问题。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就表示,各种地方融资平台“遍地开花”,地方举债融资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应引起各有关方面高度重视。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提醒说,虽然政府融资平台已经发挥了明显的积极作用,但地方政府融资“遍地开花”和“井喷”式爆发,毫无疑问将带来风险隐患。
  “市场对于风险重视程度增强,不见得是坏事,由此促使监管部门、投资者提升风险控制意识,并推动市场机制建立健全。”郑振源说。9月份成立的我国第一家专业债券信用增级机构就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分担机制,并有助于提升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但市场风险厌恶程度加深“客观上也推高部分企业发债成本,加重企业融资负担”。
  风险是市场永恒的话题之一。或许,打造一套可控风险和可持续的“阳光融资”制度和法纪,使融资行为依托于制度规范,受法纪约束,在公众监督下趋于透明化,方为长远之策。

  热点之五:人民币债券“走出去”

  横行世界的金融危机并未阻止人民币“走出去”的进程。这其中,于今年9月28日在香港发行的60亿元人民币国债,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内地以外地区发行债券,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事实上,自2007年初中央政府同意将香港人民币业务进一步扩大到内地金融机构在港发行人民币金融债券以来,已有中国银行、国家进出口银行、国开行等近10家机构发行了300亿元的人民币金融债券。
  各界人士普遍认为,发行面向香港的人民币债券,在强化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功能、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方面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同时应该看到,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设仍然有十分艰难的路要走。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指出,只有2万亿元人民币规模以上的债券市场才有足够的流动性和效率,而当前人民币的流动性来源渠道过于狭窄,同时现有投资者需求结构偏狭窄,不利于形成完整的债券收益率曲线,也不利于形成二级市场。
    无论是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建设,还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推进,中国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相关稿件
· 国投瑞银融华债券基金单季净申购近100% 2009-12-11
· 债券排行榜[2009-12-11] 2009-12-11
· 债券排行榜[2009-12-04] 2009-12-04
· 别相信希腊债券 那只是投行的忽悠 2009-12-02
· 亚洲开发银行将发行“熊猫债券” 2009-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