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其他投资者的失误中得到启示
    2009-11-20    作者:王婧 王托怡/编译    来源:经济参考报
    成功的投资者善于运用逻辑思考而绝非凭一时冲动。几千年前,“要么对抗要么逃跑”的应激反应帮助我们的祖先捕猎、杀戮和生存。如今,这些本能的反应仍旧深深根植于人类的脑海里。遗憾的是,这种本能反应对于现代投资者来说却是弊大于利——除非他们能得益于别人投资失败的启示,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
    投资者是理性的假设根本是空谈。人类是非理性的,即便是最明智的投资者也会因为受情感的影响而做出导致经济损失的非理性决定。
    幸好,许多盛行的认知偏差得以充分记载,精明和客观的投资者们可以从中受益。行为偏差不利于投资者,去年失控的投资狂热就是最好的例证。今年3月9日,市场的直线下跌,最终止于道琼斯指数1997年以来最低的收盘点数6547点。这时,美国投资者已经把大约3.85兆美元用于投资货币市场基金。
    然而,在接下来的7个月里,原本被认为理性的市场行情回升了60%。这一情况给我们在行为金融学方面上了一课:当其他人抛售股票时,也许就是买入的最好时机。然而有一种行为学现象阻止我们按照这一逻辑来进行投资,即“损失规避”。“损失规避”根植于这一观念:潜在损失的痛苦远大于潜在获利的快乐。这一行为学模式是根深蒂固的。
    分析以往20年中“损失规避”和市场表现的相互关系后可以发现这一规律:
    当投资者的信心开始降低时,那些一贯有勇气买入股票的人在最终收益的表现上会好于那些加入抛售股票大军的人。
    根据1987到2008这段时间里基金流向数据以及股票市场表现,研究者绘制了美国投资人协会的投资者信心指数的变化图像。结果发现,这一时期的现金分配在股票市场行情跌至低谷时达到了高峰;相反,股权分配在股市行情走高时达到了峰值。
    研究者还跟踪了1987年的一个价值1000美元的投资案例的表现。研究者将几个不同的基于情绪因素的买进或卖出策略和一个直接长期持有的策略相比较。结果发现,最出色的业绩是:当投资者信心指数60%看跌时买入股票,然后在60%看涨时卖出。
    换句话说,当大多数投资者恐慌时通常是买进股票的好时机。当大多数投资者开始在鸡尾酒会上吹嘘他们的选股绝技时,则是开始放缓买入步调或是减少股票持有的时机。
    当然,在现实世界里,人们很难知道什么时候投资者信心即将到达一个峰值,或是什么时候又从顶峰跌落。不管人们的模式识别能力多么有限,人们通常都会不假思索地认为我们能够提前认清情况,即意识到我们何时已经进入了一个价格过高的市场。也就是说,我们自信地认为会在恰到好处的时候撤出市场。
    如果想从这些与生俱来的情绪偏差所导致的投资失误中获得启示,关键是要自觉和客观地承认,当前市场趋势是由投资者情绪所驱动,而不是由良好的投资意识所驱动。然后,再依照此原则做出投资决定。
    实际上,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意味着要克服情绪化去应对金融事件的本能冲动,并深入挖掘表面现象背后市场运行的核心所在。人们不可能完全摆脱本能冲动的影响,但是却可以通过认清本能冲动对投资者决策所起的作用来战胜这种本能冲动。 (自《福布斯》网站)
  相关稿件
· 云南特色农产品出口逆势上扬的启示 2009-11-06
· 长三角部分民营企业发展调查:危机生存的启示 2009-11-06
· 安徽霍山应对危机保增长经验启示 2009-11-05
· 诺基亚亏损的启示 2009-11-03
· 日本能源战略启示录 2009-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