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尼尔森公布最新消费者信心调查报告,数据显示第三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达到2007年以来最高水平,从上季度的95点上升到101点,增长6点。其中国内一、二线城市消费者更具信心,信心指数分别为102点和104点,较上季度增长9点和16点。另外,中部和西部地区信心指数也提升至100点,较上季度增长8点。
两大因素刺激消费者信心指数反弹
尼尔森的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反弹主要受当地就业前景改善和对个人收入预期转好影响。接近六成(57%)的西部地区受访者认为当地就业前景“比较好或非常好”,与第二季度相比,提高了14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消费者对于未来12个月当地就业前景的看法也有较为明显的改观,表示“比较好或非常好”的受访者比例达到55%,比第二季度提升22个百分点。
尽管从整体看,中国消费者对于个人收入和工作前景的态度日趋乐观,但在被问及消费意愿时,中国受访者依然持谨慎态度。只有东部(48%)和一线城市(51%)的消费者在未来12个月的消费意愿相对较强。另外,在实际消费环节中,国内消费者也比较保守,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对于手头的“闲钱”储蓄和投资子女教育仍然是首选。只有一线城市中51%的受访者表示,会首选将钱用于股票或房产等投资。
消费行为较之以往更趋保守
虽然消费者信心指数提升明显,但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消费者的实际消费行为较之以往则变得更加保守。
尼尔森调查报告指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经济下行对其消费造成影响。超过50%的消费者开始倾向于购买质优价廉的产品,并减少了对品牌产品的消费;同时更多地选择搭乘公共交通出行,减少开车和打车产生的花费;还推迟了购买汽车和住房等大件商品的计划。另外,18%的受访者表示已削减了食品类的购买支出。
与此对应的是,快速消费品持续增长缓慢,5月至9月仅增长1%;零食等冲动购买率高的食品销量下滑明显,酒类尤其突出。而“大包装”和“促销”食品受到消费者青睐。
加快国内消费结构升级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主任徐铁夫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对拉动GDP至关重要,但现阶段国内GDP增长仍靠投资驱动。所以在未来需要消费对GDP增长做出更大的、稳定的贡献。对比欧美国家,中国的消费结构还有待提升,这不仅能解决GDP持续增长问题,还会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就业和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但徐铁夫也指出,尽管消费者信心指数表现亮眼,但要使之转化为实际消费以及提升消费结构,将会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认为,国家在包括医疗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投入,会在未来对消费产生积极影响,还可能会进一步改变国内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巡视员王斌指出,现阶段国内消费回升势头良好,但面临问题不小。除了金融危机对消费者的影响一时难以消除,地区发展不均衡以及部分产业发展不充分,也会对消费造成不利影响。而这样的瓶颈还同时存在于家政服务、旅游休闲等多个服务行业中。加快消费结构升级,是未来产业升级的着眼点,是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必要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