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业“黑金”发光或在四季度
    2009-09-11    本报记者:张汉青 实习生:张晓芳    来源:经济参考报

    最近几天来,在国际油价大涨的刺激下,与其关联甚密的煤炭股再度上演“大逆转”行情。而在此前的8月份,由于企业业绩较市场预期有些差距,煤炭板块调整幅度远大于大盘跌幅,一度遭到了投资者的冷遇。
    根据权威机构的分析,目前整个煤炭板块的市盈率重归A股市场的折价区间,伴随着行业景气的增加和资源整合的不断明朗化,预计在四季度市场做多煤炭股的热情有望再次迸发。

    煤炭市场价格走势平稳

    今年上半年,国内煤炭上市企业业绩表现较好,但与市场预期有些差距。“在6月至7月底的煤炭板块行情中,市场做多的热情来自于对煤炭上市企业半年报较好的憧憬,以及资产注入等题材。但已公布的半年报真正超预期的公司没有几个。”长城证券分析师如此表示。
    尽管煤炭上市企业上半年收入和利润整体趋势是增长的,且成长性好于整个A股市场平均水平,但由于很多企业上半年因安全生产费会计政策调整对业绩的负面影响超出了预期,实际业绩增长并没有市场所预期的那么乐观。由于会计政策的来回变更,煤炭企业业绩难以环比,扰乱了市场对煤炭行业趋势向好的预期。
    就近期市场而言,油价上涨会对煤价上涨形成预期。作为两大能源,石油与煤炭的历史价格走势比较一致,普遍认为两者之间有一定的替代性,因此油价上涨成为推动煤价上涨的一个因素。
    申银万国预计近期煤价保持平稳,波动不会太大。申万认为,若经济持续恢复,真实需求在原材料价格适度的背景下逐步增加,阶段性价格暴涨都会由于需求滞后而自我修复,这种状况可能将持续至2009年年底。
    根据长江证券的分析,从需求上看,由于气温将逐渐下降,动力煤需求可能会出现一定回落,但受经济向好的拉动影响工业用电有望继续上升。而从供给上看,山西小矿整合步伐加快,目前已完成70%,复产压力有所上升,但8月下旬至9月末的迎国庆安全检查也将抑制动力煤供给,预计后期动力煤价格相对平稳,波动幅度不大。

    整体性投资机会或在四季度

    经过8月份的调整之后,目前整个板块就市盈率估值看,又重新进入了相对整个A股市场的折价区间,尽管折价幅度不大。若看市净率,则煤炭板块的估值高于整个A股市场。
    长城证券认为,由于目前煤炭板块以及整个煤炭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处于周期的高点,也远高于整个工业行业和A股所有企业的均值,在市盈率不算高的情况下,较高的ROE可以支撑煤炭股获得相对较高的市净率(PB)。总体来说,目前的煤炭股估值上没有太多优势,也不存在压力。根据长城证券的分析,目前的经济基本面总体趋势还是向好的,7月份地产不太好的新开工投资数据在未来的几个月内可能逐步改善,四季度呈现在市场面前的会是一个更加明朗的宏观面,届时市场做多煤炭股的热情有望再次燃起。
    针对近期煤炭板块热点问题——煤炭资源整合、煤价走势及下一阶段煤炭行业投资思路,国信证券调研后表示,煤炭资源整合和整体上市规划明确,进程远超预期,整合后煤炭资源的集中度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指出,煤炭行业的整体性投资机会应在四季度中旬。
    一方面,届时煤炭价格的企稳回升会对煤炭股价形成较强的刺激。根据国信宏观预计,四季度,宏观经济将逐步转暖,工业全面回升,煤炭行业需求将得到很大的拉动。另一方面,煤炭行业整合及资产注入等相关事宜将趋于明确。在四季度,无论是进行资源整合的煤炭企业还是预计整体上市的煤炭公司,最终方案都会相对明确,前期市场对于企业资产预期的不确定得以验证,会带来较大的行业投资机会。

    投资价值已然显现

    目前距离四季度已经不再遥远,不少机构建议,现在可以适当布局煤炭股的下一波行情了。
    长江证券称,九月对趋势投资者来讲,仍然不是较好的介入时机,而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一些优质公司的投资价值已经开始显现,其中西山煤电、中国神华、国投新集等产量增速快且实现预期明确的品种,2010年动态估值都在15倍左右,匹配年产量15%至20%的增长来说,估值基本合理。
    长城证券建议投资者关注煤炭产销量增长较确定的企业,短期还可以关注整体上市或资产收购预期强烈公司。国信证券看好的是煤炭板块中资产重组预期明确、注入资产优质、整合进程较快、价格弹性较大的煤炭公司。
    就行业风险而言,中信证券分析师王野称,资源税改革渐行渐近和内蒙古征收煤炭价格调节基金,煤企成本预期提升压力加大;宏观经济可能二次见底,增加行业整体下行风险。

  相关稿件
· 苏立功:预计未来煤炭业税负还将增长 2009-07-31
· 至少再关4000家小煤矿 煤炭业重组整合加速 2008-10-17
· 澳大利亚:运输瓶颈拖累煤炭业 2007-08-27
· 杜复新谈论中国煤炭业循环发展的四大课题 2007-07-03
· 山西焦煤:破解煤炭业节能减排难题 2007-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