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对金融危机 刺激与监管须并重
    2009-04-22    记者:常晓华    来源:经济参考报
    本报北京电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美国重在刺激经济,欧洲关注金融监管,中国则两方面都需要。”北京大学王正毅教授近日对记者说。王正毅是在由中国太平洋地区合作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三略研究院共同举办的“金融危机与国际战略形势专家研讨会”上作上述表示的。
  研讨会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的专家学者,围绕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走向、国际金融危机对大国关系和国际体系的影响以及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举措和发展前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不少专家学者认同王正毅教授的观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湘穗教授在谈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走向时指出,导致这次金融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美国长期的高债务、一国货币成为世界货币、全球资金流动过剩以及财富与购买力的失衡等,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解决。所以说,金融危机没有见底,特别是在向影响实体经济、诱发社会危机等综合领域发展,这无疑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并采取刺激经济与关注监管综合手段应对和治理。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江永教授认为,这次危机尽管影响广泛,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无一幸免,但不至于引发全球性冲突。“华盛顿会议”和伦敦“G20会议”的召开,说明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既是解决此次危机的主要途径,也反映了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危机的主要特征。 
  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作了乐观的预测。金灿荣教授的预测基于以下分析:一是中国整体经济在金融危机中受伤相对一些国家较小。二是中国政府的资源动员能力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为应对金融危机,政府推出了包括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在内的一揽子计划,实现经济增长8%的目标大有希望。三是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处于工业化的高速增长期,增长能力很强,虽然经济发展遇到困难,但整体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的上升时期。
  中国太平洋地区合作委员会理事长张序三指出,我们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抱有信心,同时也要做好应对各种挑战的准备。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袁鹏教授认为,冷战后国际体系的转型,经历了“9·11”事件和国际金融危机这两次推动,从目前情况看,国际体系的转型不是“逆转”而是加速,即继续朝着“一超多强”向“多强一超”的方向发展。美国作为“一超”的地位虽然没有改变,但世界战略力量对比已经发生新的变化,新兴力量在上升,多极化的趋势在加强,地区性集团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世界战略格局将会发生哪些新的变化,也是中国必须予以关注的问题。
  国际关系学院赵晓春教授谈到,中国如能稳住局面,重新走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同时加强与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合作,将会对全球经济复苏产生重大影响。
  相关稿件
· 应对金融危机要打“持久战” 2009-04-21
· G20金融峰会就应对金融危机达成多项共识 2009-04-03
· 奥巴马表示:美国应领导全球应对金融危机 2009-03-26
· 应对金融危机更应重视“走出去” 2009-03-23
· 中国旅游城市竞相采取措施应对金融危机 2009-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