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强表示:企业套期保值须提高交易技能
    2009-03-11    本报记者 陈圣莉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去年商品市场价格短时间内出现巨幅波动,国内许多大宗商品一月之内下跌幅度超过30%,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了巨大冲击,部分企业在套期保值中出现亏损。一些人偏激地认为套期保值行为,套住了企业的发展步伐,应予以限制。对此,大连商品交易所总经理刘兴强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国内企业应该顺应形势,正确看待并利用衍生品市场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功能,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刘兴强认为,一些大型国企,例如东航、国航,以及中信泰富等港企从事在从事衍生品交易中受损,主要是对金融衍生品认识不足、操作失当造成的。他解释说,从目前披露的情况来看,这些企业对发展迅速的国外场外衍生品市场种类繁多的“风险管理”工具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参与的多是收益与风险不对等并带有投机内容的衍生品合约,如此“套保”的结果自然是放大了企业的潜在经营风险。
  实际上,国内一些在国际场内衍生品市场上真正进行套期保值交易的企业,大多都取得了较好效果。据了解,去年9、10月份,虽然国内外大豆价格在短时间内下跌超过30%,但由于国内大部分大豆企业积极利用期货市场避险功能,避免了国际国内大豆价格巨幅下跌带来的风险。如中粮集团一下属公司9月15日以4300元/吨价格在美国采购一船6万吨的大豆,10月份运到国内时,大豆价格下跌到3000元/吨左右,仅此一船货现货就要面临7800万元的亏损,而该企业在9月16日于大商所通过期货套保操作,抛售大豆3.6万吨和1万吨豆油,盈利7710万元,期现相抵企业仅亏损90多万元。
  据统计,仅2008年10月份,在大连期货市场上,参与避险的前20名大豆经营企业期货盈利额超过10亿元,有效避免了现货经营的损失。而2004年,当国内企业第一次遭遇类似风波时,由于大多数企业不懂得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最终导致当年国内整个油脂行业损失约80亿元人民币。其中,山东地区依靠进口大豆为原料企业几乎全军覆没。
  “利用衍生品市场进行风险管理是企业应对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有效手段!但国内部分企业在境外衍生品市场参与中,由于对套期保值交易认识不足,专业人才缺乏,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以致偏离套期保值初衷,出现较大损失。”刘兴强因此建议,必须加强对国内企业利用衍生品市场的培训教育,引导企业正确认识衍生品市场套期保值交易,提高套期保值交易技能,并加强企业内控机制建设,提高衍生品市场参与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相关稿件